編者按:2020年,是新中國歷史上、中華民族歷史上,也是人類歷史上極不尋常的一年。面對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中國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在極不尋常的年份創造了極不尋常的輝煌。
在“攻堅”之年加入“攻堅”行列,在“收獲”之季參與“收獲”勞作。在這極不尋常的年份,中國文聯網絡文藝傳播中心聯合中國報紙副刊研究會,組織起包括《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報刊副刊編輯、作者在內的一支新聞媒體工作者和文藝工作者隊伍,深入基層,重返他們在過去20年中曾經到過、訪過的貧困地區、貧困村鎮,以今昔對照的視角,通過他們手中的筆和鏡頭,重溫一個個令人難忘的脫貧故事,重現一張張感人至深的奮斗面孔,重讀一副副收獲幸福的滿足笑容,接續譜寫當地創造的新業績新輝煌!
精彩中國,精彩時代,精彩故事!重走采風路,共譜脫貧曲。這是一組具有特殊的歷史縱深感和現實感染力的故事,是一道發生于、寫就于我們身邊的時代強音!
今日推出這一采風系列中的《直播成了“新農活”》,敬請關注。
直播成了“新農活”
“微商第一村”嶺頭村村貌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老實巴交的村里人也開始學習新知識,一個只有504人的村莊,在短短的一年之內迅速開起了80多戶微店,銷售突破100萬元,貧困戶人均增收1300多元。學著用互聯網,義務“傳幫帶”,一戶帶多戶、典型帶全村,連在外地打工的村民,也都回到家鄉開始參加電商學習,開微店成了村里最新潮的事……
嶺頭村墻上標語
太行山西麓,山西東南部,武鄉。
這里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抗戰時期,八路軍總部所在地。當時僅有14萬人的山區小縣,就有1.5萬人參加八路軍、9萬多人參加各類抗日團體,2.1萬多人為國捐軀,被譽為“八路軍的故鄉,子弟兵的搖籃”,《在太行山上》曾響徹武鄉山水。
武鄉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014年,全縣共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8787戶55088人,貧困村215個,貧困發生率為30.9%。“打不贏脫貧攻堅戰,就對不起這塊紅色土地”。
摘于 中國副刊 《再次唱響<在太行山上>》
嶺頭村村民魏寶玉站在谷子地里直播
嶺頭村產出的武鄉小米
就在4年前,他拿著手機搞直播,還被村里人笑話:每天東拍拍西拍拍,不務正業。可是很快,大家發現通過這么一通“亂拍”,魏寶玉把三五塊錢一斤的小米居然賣到了18.8元一斤,訂單從全國各地甚至海外飛來,眼看著魏寶玉的口袋就鼓了起來。
摘于 中國副刊 《再次唱響<在太行山上>》
嶺頭村的張曉英給記者展示微信收款
張曉英是村里的貧困戶,現在每年通過電商平臺能收入七八萬,同時,作為電商便民服務點的工作人員,她幫助全村不會上網的老人免費代銷三十四種農產品,主打產品當仁不讓是小米。
“我可不是三五斤地賣,固定的大客戶有400多個,還發展了7個代理商。你看,基本都是這樣的訂單。”說著,張曉英打開了微信,顯示剛剛有筆1800元的轉賬。
摘于 中國副刊 《再次唱響<在太行山上>》
嶺頭村的微商展示墻
2016年以來,在嶺頭村的帶領下,武鄉縣共建成鄉村電商服務站233個,發展農村物流配送點260個,發展微店村100個、微店5500個(其中貧困戶1824個),淘寶店1062個、扶貧創客小院33個,全縣農產品電商交易額達到2.8億元,直接帶動2318戶貧困戶6954人增收347.7萬元。2016年底實現整村脫貧,成為武鄉微店脫貧示范村、山西微商第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