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上午8時29分,
國家一級導演、
中國文聯榮譽委員、
中國電影家協會名譽主席
李前寬
在浙江寧波慈溪逝世,
享年80歲。
李前寬簡介
李前寬,國家一級導演,祖籍山東蓬萊,1941年生于大連,1964年從北京電影學院美術系畢業后分配到長春電影制片廠,畢生創作了眾多經典主旋律電影。代表作有《佩劍將軍》《開國大典》《重慶談判》《決戰之后》《七七事變》等。1989年與肖桂云聯合執導的歷史電影《開國大典》,獲得第10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第13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重慶談判》 獲“華表杯”政府優秀影片獎、第17屆百花獎優秀影片獎。
一生慶幸選擇電影
李前寬曾說,多年來的創作實踐,讓他與電影結下了濃厚的情結,慶幸自己這一生選擇了電影。他從小喜歡看電影,也喜歡畫畫。年少時曾夢想將來能成為一名畫家。1959年,他考上魯迅美術學院的同時,也考上了北京電影學院美術系。上北京電影學院的機會來之不易,也改變了他的一生。當年,北京電影學院的準考證在考試前一天才寄到他手中,當他帶著母親東屋借5塊,西屋借6塊,才湊到的四十多元錢趕火車從沈陽換車到北京,已經錯過了專業主項素描和美術設計的考試。好在他解釋了遲到的原因又把自己的畫拿給主考老師看了后,老師十分痛快地同意他參加考試并安排補考漏掉的科目。初試,復試,一路過關斬將,他在大連赴京的考生中名列前茅。
當李前寬得知考上北京電影學院時,興奮萬分,但學校卻不同意他去,理由是先報考的魯美,應該去魯美。為了讓他死心,學校扣押了他電影學院的錄取通知書。
李前寬出生在海邊,大海的寬闊雄渾培育了他敢于進取的性格。在面對升學這一重大問題上,他說,性格決定命運。沒和家里人商量,他私下寫了兩封信。一封給“魯美”說明自己因家庭困難無力上學,斷了自己的退路。另一封發給電影學院,說沒收到錄取通知書。北京電影學院迅速復函通知他已被錄取并寄了“新生入學須知”,要求他必須在8月25日報到。
1983年,導演李前寬、肖桂云,編劇張笑天在長影攝影棚拍攝電影《黃河之濱》
1996年,李前寬、肖桂云執導的電影《紅蓋頭》在北京外景地工作照
他就此開啟在北京電影學院的學習生涯,拉開畢生從事電影工作的序幕。也是在這里,遇到了人生伴侶肖桂云,兩人于1968年國慶節結婚,后來攜手踏上影視道路。從《佩劍將軍》開始,他們聯合導演了《甜女》《黃河之濱》《逃犯》《田野又是青紗帳》《開國大典》《決戰之后》《重慶談判》《七七事變》《紅蓋頭》《金戈鐵馬》《旭日驚雷》《世紀之夢》和《星海》等電影,以及《血灑故都》《黃家醫圈》《明月出天山》《朱元璋》《抗美援朝》《蒼天圣土》等電視劇。
一生堅守創作追求
作為一名導演,將鏡頭聚焦于民族歷史與國家命運,以情真意切的筆觸描繪推動歷史前進的主人,是李前寬一生秉持的神圣職責與使命。
電影《開國大典》,導演李前寬在天安門拍攝現場
1989年9月21日,國慶40周年前夕,電影《開國大典》在全國正式上映。影片雄渾的史詩風格,受到了業內的廣泛贊譽,也給觀眾留下了難以磨滅的美好回憶。這部影片,曾榮獲第十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編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男配角獎、最佳剪輯獎及多個提名獎,第十三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三個獎項。這部影片,當年曾經創造了1.7億元的票房奇跡。它在香港連續放映147天,還代表中國參加了第62屆奧斯卡外語片展映。有人曾經評價,正是這部《開國大典》,開啟了我國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影的創作之路。
這部影片正是李前寬夫婦執導的,也正是體現他創作追求的代表作之一。
當年留給他們夫婦拍攝《開國大典》的時間不到一年,拍攝完成這部上下集的鴻篇巨制,困難可想而知。電影里共有138位真實的歷史人物,要同時展現東北戰場、平津戰役、淮海戰場、百萬雄師過大江等重大戰役,還有天安門廣場開國大典的莊嚴儀式。有好心人勸他們不要自討苦吃,但他們下定決心迎著困難前行,把片子拍好,為共和國40周年獻禮。
中國文藝網“精品是怎樣煉成的”專題網絡視頻節目首期推出了《電影<開國大典>:聚焦國家命運 成就永恒經典》,全方位解讀這部開啟了我國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影創作之路的經典影片。
一生執著于電影事業
李前寬一生執著于電影事業,致力于中國電影發展。
他推進中國電影“走出去”工程和國際文化交流,多次擔任國內外電影節評委和主席,2016年榮獲第十屆亞洲國際電影節“亞洲電影杰出貢獻獎”。
他建言獻策建立了“電影頻道”和 “中國電影博物館”,促成了由國務院出臺的九號文件“關于繁榮中國電影產業發展的十項措施”,對推動中國電影產業大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李前寬曾說,不管是電影節還是學生電影活動,只要能推動中國電影發展,他都愿意搖旗吶喊,出力助威,共同打造中國電影大國,積極邁向電影強國。
斯人已逝,德藝流芳。
深切緬懷李前寬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