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陽——傾情發聲
我們的村莊 | 老司城村:中國“土司文化”的樣本.mp3
老司城村
中國“土司文化”的樣本
劉海 冬雪老司城
在中國的歷史當中,有種獨特的文化,那就是土司文化。土司文化對世界文明來說是一種創舉,它背后體現了古代中國對邊遠少數民族的一種政治、文化政策,正是這種政策促進中華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進行了融合,為中華文明創造出一份特殊的文化范本。
今天我們要說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順縣老司城,就是古代中國土司文化的樣本,它因為悠久的歷史、獨特的地形、保存完整的遺址而被稱為“土司之王”,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它見證了中國一千多年的民族文化融合發展史,也見證了一個個王朝的更迭。
“土司”二字,從字面上看,“土”是當地,“司”是管理,因此它原本的意思就是“由當地人管理”。那么授權者,肯定是中央政府。“土司”所代表的內涵是在某些少數民族地區由當地的首領自治,前提是需要承認中央政府的權威與合法性。
土司制度所涉及的區域大多是南方的山區,范圍主要是一些少數民族部落,在這種制度影響下,它們既受到中原漢文化的影響,同時又保留了本地文化的特殊性。兩種文化在此進行交流與融合,造就了土司文化的獨特魅力。
楊開文 老司城
土司文化的起源
在古代的中國,中原王朝對民族的劃分不是根據血緣關系,而是根據文化的要素。一個部落,它遵從中原文化的禮儀制度,便會被認可,屬于王朝的一部分;如果不遵從中原文化的禮儀制度,就會被視為蠻夷。
最典型的是春秋時候的楚國國君,雖然出身高貴,據說是黃帝的后嗣,但因為不遵守當時周朝的禮儀制度,故而不被周王朝所認可,也得不到中原其他諸侯國的尊重。
也就是說,少數民族部落在文化上認同中原禮儀制度,中原王朝就會對他們進行冊封,承認他們都屬于中原王朝的子民。正是這種獨特的政治理念,使得一些部落,哪怕比較偏遠,仍然會得到中原王朝的幫助甚至是庇護,土司就是最為典型的例子之一。
土司制度在唐朝就已經出現,但是正式確定下來是在元朝。在元朝之前,這些少數民族地區,只有朝貢,沒有賦稅,中原王朝會冊封部落首領,但不進行實際管理,因此這些少數民族部落處于實際上的自治狀態。
但是元朝強大的武力征服了整個少數民族區域,這些區域因此都納入統一的行省編制之下,并且對當地百姓進行編戶,繳納一定的稅賦。不過具體事務管理權仍然交給當地的首領,并且可以世襲,在這種情況下土司制度算比較正式的建立了起來。隨后的明清沿襲了土司制度,一直到雍正年間才開始逐步削減部分地區的土司,改為中央任命官員。
劉海 老司城歡樂舍巴節
老司城的獨特文化魅力
老司城的起源是在唐朝末期,當時的地方行政長官名叫彭瑊(jiān),他曾經擔任溪州刺史,當時的溪州也就是現在湘西永順一帶,老司城正位于溪州的核心位置。
在彭瑊的率領之下,唐朝軍隊擊敗了當地的部落首領,統治了整個溪州區域。由于彭瑊勤勞愛民,正直廉潔,深得當地民眾的愛戴,成為新的地方首領,所以后來學者就把老司城最早的土司追溯到彭瑊。
作為一個漢人,彭瑊為當地帶來了諸多先進技術,改變了當時的生活狀況。原先整個老司城附近的土家族人以漁獵為生,并且因為地勢險要,群山環繞,交通非常不便利,山上根本就沒有路,外出只能靠船,所以需要沿江漂流很多天才能出境,遇到汛期,更是不能出行,溪州可以說是處于幾乎完全封閉的狀態。
為了改變這一狀況,彭瑊開鑿山道,引進中原的手工藝、木工、冶鐵、種植棉麻和紡織技術,從而完全改變了當地土家人的生活狀況。正是這些技術水平的提高,為當地的民眾生活帶來了全新的改變。
與此同時,中原文化也得以傳入,比如祖宗祭祀、道教信仰等等。但是彭瑊又很尊重當地土家族人的文化習慣,比如土家人的擺手舞、舍巴日等,這些習俗也一直延續至今。
這種技術與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發展了當地的經濟,提高了當地民眾的生活水平。雖然當地民眾和土司首領之間文化迥異,但這兩種文化之間并沒有發生沖突,反而并行不悖、有條不紊地延續下去,成為了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道風景。
彭瑊的優秀治理才能,極大地改善了當地生活狀況,又沒有過多地干預當地民眾的文化習俗,這使得彭氏宗族受到當地人的尊敬,成為了世襲首領。
與此同時,彭氏宗族與中原王朝存在一種名義上的隸屬關系,中原王朝通過冊封彭氏宗族承認他們的統治合法性。從元朝到清朝,朝廷一直延續這種統治方式。彭氏土司和中原王朝的關系非但沒有因為王朝更迭出現矛盾,反而更加緊密地從屬于中原王朝,為中原王朝的穩定做出了巨大貢獻。
最典型的就是明朝中晚期,倭寇侵略東南沿海地區,當時的第25代土司彭翼南親率當地民眾兩千多人,不遠兩千里出征到江浙剿滅倭寇,殺敵超過兩千人,被明朝敕封為“東南戰功第一”。
直到清朝中期,雍正皇帝為了加強對少數民族區域統治,開始由中央任命官員,廢除了地方首領的世襲統治,彭氏宗親才遷回故鄉江西,延續了八百多年的土司制度至此終結。
老司城因為它八百年的悠久歷史,保存了大量遺址,并且由于當地土家族文化與中原文化在這里融合,被尊為“土司之王”,成為了全世界文化融合發展方面的重要歷史遺產,受到高度重視。
劉海 老司城土司文化傳承
傳承至今的土司遺產
隨著時間的流逝,那些過往的故事與英雄都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土司制度也早已不存在,但是它留下的文化遺產仍然在影響著一代代人。
現今的老司城,人們不僅可以看到土司首領信仰的道教遺址,還可以看到當地土家族人最具代表性的擺手舞和毛古斯舞。
擺手舞和毛古斯舞都是表達豐收祭祀的舞蹈,跳擺手舞時有很多人圍成一圈或者成隊站成一行行,邊跳著舞蹈,邊擺動雙手,模仿狩獵、耕種、勞作的姿勢,表現生活的場景,享受收獲之后的喜悅,期望來年獲得更好的收成。
而毛古斯舞更是土家人的一種特殊舞蹈,上古的時候,土家族人依靠漁獵生活,生存條件惡劣,生活艱辛。后來土家族人的祖先掌握了農耕技術,學會了種植,大大改善了生活處境,為了表達對先祖的懷念,男人們赤身穿上稻草扎成的衣服,戴著稻草編成的帽子,一起不斷吆喝著,不斷地跳舞,感謝上蒼,感謝先祖。
在土司城內是寬廣的街道、高大的城墻,還有保存完好的道教神像,這些淳樸自然的土家族舞蹈和城內的漢族信仰共同構成了土司文化,兩者雖然完全不同,卻又彼此尊重與認可,融合在一起,延續至今。
與當地的百姓聊天的時候,他們也都能就文化融合方面侃侃而談,比如歷史上彭氏宗親為土司城帶來先進的耕種技術,改善了當地的生活狀況,同時又以獨特的土家族文化而感到自豪。
這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沒有互相輕視甚至敵視。恰恰相反,他們在這陡峻的山區交匯與融合,成就了老司城的土司文化。老司城成為了世界文明史上一道獨特的風景線,見證了中華文明的開放與包容,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劉海 歷史的痕跡千年老司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