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中國文聯網絡文藝傳播中心和湖南廣播電視臺聯合喜馬拉雅推出《我們的村莊》湖南村落系列音頻節目,節目聚焦“精準扶貧”首倡地湖南省的傳統村落,將十八洞村、板梁村、下灌村、高椅古村等傳統村落的脫貧故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觀念,最美最念不過家鄉山水的鄉愁鄉念,娓娓道來,讓聽眾從中感知村落文化所包蘊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在聆聽音頻講述中感受十八洞村、板梁村等傳統村落奔小康的腳步,感受現代化進程對傳統村落的影響。節目還特別配以介紹村落的720度全景影像,網友收聽的同時可直接通過全景影像觀看村落現場,更直觀體驗畫一樣美麗的綠水青山和村舍民宿,圍觀美麗鄉村建設,線上體驗傳統村落的優勢旅游資源,探索發展鄉村旅游,帶動農戶脫貧致富。本期節目,由仇曉和丁文山一起為您介紹一個以國家第一批民族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歌鼟著稱的傳統村落——地筍苗寨。
仇曉、丁文山——傾情發聲
地筍苗寨
這里的人活在歌聲中
文建 地筍苗寨
在湖南省懷化市境內有座古老的山,叫九龍山,這座山有座山峰,遠看像一根巨大的竹筍,山下有個古老的苗族村落,就叫地筍苗寨。
這個苗寨屬于花苗,花苗人唱著一種古老的山歌——苗族歌鼟(tēng),苗族歌鼟成功申報為國家第一批民族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是苗族文化的驕傲,更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說起這苗族歌鼟,那可不僅只是歌,更是花苗文化的一部全景式錄音機,在這里,吃茶有茶歌、喝酒有酒歌、吃飯有飯歌、走山有山歌、擔水有水歌、婚戀有情歌。不夸張地說,歌聲貫穿著花苗人的生活,也記錄著花苗人的生活。
所以,來地筍苗寨聽苗族歌鼟,你可以聽到這里的青山綠水、前世今生,也能聽到花苗人的衣食住行、喜怒哀樂。
從歌鼟中,你能聽到自然的聲音
地筍苗寨坐落在懷化市靖州縣第二高峰——九龍山麓。苗寨林木茂盛,流水潺潺,像世外桃源一樣。正是這樣幽美的環境,才孕育出了苗族歌鼟。
過去,地筍苗寨的先民們居住在幾乎封閉的生態空間里,生活單純。聆聽大自然的各種聲音,比如水聲、鳥鳴、風吹樹木的聲音,以及在生產勞動、狩獵中發出的音律,都會給他們帶來樂趣。后來,人們開始模擬大自然的各種“和聲”,編成高低重疊的旋律來哼唱。再后來,又在長期的選擇、加工和提煉中,形成多聲部和聲音樂,這就是苗族歌鼟。
為什么叫做歌鼟呢?“鼟”字是上面一個敲鼓的“鼓”字,下面一個登山的“登”字。從字面上看,表示擊鼓的聲音,但在當地卻是“上臺階,步步登高”“相互比拼”的意思。
地筍苗寨有128棟吊腳樓,樓房沿山坡建造,層層上升,步步登高,展現出典型的花苗民居特色;青石板路層層疊疊,連接著每家每戶。地筍苗歌的聲部也由低到高,聲音層層疊疊,和這里的環境交相呼應。于是人們就用了這個極度符合地筍苗寨氣質的“鼟”字。
肖津漢 苗寨星辰
從歌鼟中,你能聽到生活的聲音
苗族歌鼟是一種多聲部音樂藝術,有各種各樣的形式,有酒歌、茶歌,更有各種各樣的情歌。其中酒歌是苗族在宴席上唱的曲調。人們以歌助興、以歌會友。在地筍苗寨的人們看來,吃酒不唱歌,就像炒菜沒放鹽,沒有味道。
客人來了他們會唱:“遠方的客人啊,你們一路翻山越嶺多辛苦。喝干手中這碗酒,神清氣爽快樂多。”
吃喜酒他們會唱:“吃酒就把酒來唱,木彎就把墨來彈。高朋滿座來慶賀,打開歌聲鬧酒臺。好時好日歌好唱,歌也好唱酒好嘗。金杯銀杯斟滿酒,普天同慶喜盈門。”
對他們而言,除了酒,唱歌是苗寨最高的待客禮節。宴席上,主客之間歌來歌往,場面十分熱鬧。同時也帶有一點兄弟賽歌,不賽不相識的意思。
在酒宴正式開席之前喝茶點,或者主客對歌前,大家也要唱歌,這歌叫茶歌。這種曲調嘹亮奔放、激越昂揚、富有氣勢,就像波浪一樣起伏綿延。可以男女合唱,少則幾人,多則幾十人,甚至上百人。“油茶好吃葉連連,生在西天佛面前。只有唐僧想得到,帶來凡間伴凡人。”
苗家喝的茶叫油茶,如果你到地筍苗寨,一定要嘗嘗苗家油茶。茶葉是當地野生的大山茶葉。相傳這里的大山茶葉不能移植,所以在苗民心里它象征著忠貞。甚至新娘出嫁都要用這大山茶葉壓箱底,這里茶葉也就成了愛情的象征,更是結婚時的一種特殊禮物,這在外面世界可從來沒有聽說過。
劉興 地筍苗寨
從歌鼟中,你能聽到心靈的聲音
地筍苗寨的年輕人一到節日,就會打扮得漂漂亮亮,去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比如,七月十四的“趕歌場”、七月十五的踩蘆笙。在活動中,他們還是用歌聲,來表達自己的情意。
阿哥會這么唱:“初相會,鯉魚得會清水塘。鯉魚得會長江水,我良得會聰明郎。”阿妹會這么唱:“初相會,范郎得會女孟姜。范郎得會女孟姜,我郎得會大鄉良。”
他們通過歌聲,尋得了意中人;他們通過歌聲,喜結良緣。苗族青年舉行婚禮后的第二天,男方要打糍粑來感謝岳父母。新娘則要負責擔泡糯米的井水。這一擔水不一般,其中浸潤著新娘子的歌聲。這歌叫《擔水歌》。
陪伴新娘擔水的是伴娘和“六親客”。所謂“六親客”即六位男歌手。新娘挑著水桶,唱著《擔水歌》慢慢行走。每走五六步,就要停下來對唱一段:“良到井邊去擔水,擔水擔到屋樓房。老的得吃加福壽,少的得吃加文才。”
一路上就這樣唱唱走走停停,即使家離水井很近,至少也要兩個小時才能到家。新娘這擔的哪里是水呀,分明是滿滿的祝福、濃濃的愛。
唐湘竹 油茶飄香
從歌鼟中,你還能聽到歷史的聲音
我們沉溺于這美妙的歌聲,陶醉于現實生活的美好,幾乎已經忘卻,這關于愛情的歌聲,也曾經凄婉悲涼。
一百多年前,一位男子唱著歌,這樣深情表白心愛的女子:“杉木苗條登天去,郎做青滕樹腳纏。青滕纏樹到樹老,郎要纏姣六十年。”女子深受感動,卻痛苦萬分,因為她得嫁給舅舅的兒子。她只能這樣唱到:“因為娘親舅為大,姑姑之女歸舅門。我倆相戀不為數,要做夫妻難上難。”
這是一對相愛卻不能相守的戀人。不能相守是因為當地古老的婚姻制度——“舅霸姑婚”。什么是“舅霸姑婚”呢?“舅”是舅舅,“姑”是姑姑。這種婚姻制度規定,舅舅的兒子長大后必須娶姑姑的女兒為妻。
這在今天看來屬于標準的近親結婚,但過去苗民與世隔絕,為了繁衍子孫等各種現實考慮,這樣的婚姻制度維持了很長時間。
這一婚姻制極大地限制了苗族人的戀愛和婚姻自由,造成了許多悲劇。“舅霸姑婚”終于引發出一樁命案,震驚整個懷化地區。
清朝道光年間,一個表姐被強行嫁給癡呆又暴躁的表弟為妻,飽受折磨。表姐誓死抵抗,不堪其辱,無奈之下將表弟毒死,自己也被判刑處死。
這個案子發生后,人們紛紛替表姐鳴冤叫屈。地筍苗寨附近二十四寨的長老和族長全都聯合起來,經過抗爭,終于廢除了“舅霸姑婚”制度,并將此刻成碑文,要求大家遵守。今天,這塊刻有“群村永賴碑文”的石碑,還立在地筍苗寨中。
這塊碑文可以說是苗族人的一座歷史豐碑,也是中國少數民族最早的婚姻法之一,在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盛行的時代,能率先豎起這樣一塊關于自由婚戀的石碑,可謂驚世之舉。
自此之后,年輕人的自由戀愛得到了肯定。他們或茶棚對歌,或玩山對歌,在歌鼟里尋找意中人,唱著“生也要連死要連,不怕骨頭打成棉。骨頭打斷皮還在,回去醫好又來連!”,追求自由美好的愛情。
地筍苗寨的歌鼟像這里的山嶺一樣高低起伏,像這里的石階一樣層層疊疊,像這里的溪流一樣源遠流長。它串聯起這里的生活,它表達著這里的煙火,它訴說著這里的愛情,它寄托著這里的希望。它是這里的歌,也是這里的生活,這里的人。
來地筍苗寨吧,古老的苗族歌鼟,會讓你聽到這里山山水水,聽懂這里的喜怒哀樂,最終,愛上這里的美好與和諧。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進入觀看全景影像
出 品:中國文聯網絡文藝傳播中心
湖南廣播電視臺
喜馬拉雅
出品人:謝 力
總監制:彭 寬 周曉晗
總統籌:張華立 龔政文
視覺總監:梁向鋒
總策劃:秦蘭珺
總撰稿:詹乃德
統 籌:李 敏 蘇 航 曾 致 趙海燕 朱一丹
攝 影:湖南省攝影家協會VR影像專業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