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街上的“非遺”,生生不息的民間舞
——中國舞協“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山西站)側記
山西的民間舞蹈豐富多彩。據統計,山西現存民間舞蹈多達230余種,包括秧歌舞、鑼鼓舞、彩燈舞、車船舞、擬獸舞、扇子舞等眾多類別,是名副其實的民間舞蹈大省。2月22日至28日,中國舞協"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走進山西省大同市、忻州市原平市、忻州市定襄縣、太原市清徐縣、晉中市壽陽縣以及臨汾市洪洞縣、翼城縣等地,組織藝術家隊伍參加當地的民俗活動,觀看了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民間舞蹈表演和民間文藝演出,在與當地的藝術家、民間藝人和群眾的深入交流中激發靈感,不僅積累了豐富、生動的創作表演素材,也引發了有關民間舞蹈語匯表達和審美構建等鮮活深入的理論思考。
2月24日,元宵節當天上午,在原平市前進西大街,處處張燈結彩,上演了一場頗具特色的“正月十五鬧元宵群眾文藝走街演出”。在觀眾熱情的吶喊聲中,200余人組成的云勝鑼鼓隊用鏗鏘有力、熱烈奔放的鼓點拉開演出的序幕,隨后的鳳秧歌、扛箱、腰鼓等充分彰顯了“非遺”的魅力。尤其是由上百人組成的鳳秧歌隊,在傳統秧歌中增加了現代的元素,令人眼前一亮;舞龍、舞獅、旱船、大花轎等表演詼諧幽默,給節日增添了喜慶的氣息。參加此次實踐活動的青年舞蹈編導呂梓民表示,“走街”讓他真正關注到了“此刻的行人和市民”,“有種穿越時空的感覺,我想到了很久以前的集市,到處都是嬉鬧的人群,孩子們騎在大人脖子上,行人邊吃糖葫蘆邊看路邊的表演,或許這才是文藝和群眾‘零距離’的時刻”。
定襄縣的元宵文藝演出以秧歌等為主。其中,地秧歌表演服裝華麗、造型多樣,高蹺秧歌扮相獨特,集“歌、舞、戲、雜、武”于一體。一位穿著喜慶、涂著紅臉蛋、頭戴大紅花的表演者給藝術家們分享了高蹺秧歌的歷史和塑造的角色譜系,特別介紹了一類“丑角”,該類角色可以不按規矩在場上亂走、亂逗,滑稽可笑,十分能夠調動和活躍氛圍。中國歌劇舞劇院編導孔德辛參加交流后說:“最打動我的是非遺傳承人對表演的熱愛,這么冷的天依然跳得興高采烈,一談到高蹺秧歌的故事,眼里都在發光!”
“這樣的演出讓我想掉眼淚。”2月25日,看完清徐縣舉辦的民間社火文藝展演,北京舞蹈學院民族民間舞系副主任、副教授靳苗苗濕了眼眶。她表示,最打動她的是徐溝背鐵棍表演,一群年僅五六歲的孩子穿著戲服,由大人們以棍托舉,在空中擺蕩著袖子起舞。靳苗苗分享,她也是山西人,深刻理解這些世代傳承的民俗活動背后,是這一方水土的人民對家、對自己的文化深摯的愛,“背鐵棍的隊伍很龐大,我從最前排往后看,感覺都看不到頭,這讓我感覺到特別有生命力,在這么寒冷的冬天,老百姓們卻身著五顏六色的服裝,浩浩蕩蕩地往前走,這個畫面讓我特別感動”。
藝術家們與徐溝背鐵棍傳承人代表進行了深入交流。據介紹,徐溝背鐵棍有幾個特色——“無言的戲劇”,講述了許多民間故事;“流動的雜技”,常常是在道具傘邊站著人,動作難度極高;“空中的舞蹈”,由社火脫胎出來,動作更為飄逸、優美。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于大雪表示,他長期為青少年創作舞劇,背鐵棍表演的色彩、造型、節奏都非常豐富,令他深受啟發,“未來的創作中可以借鑒民間舞蹈中童趣的部分,增加一些有趣的形象、道具”。
此外,藝術家們還觀看了晉中壽陽的儺舞、翼城花鼓等“非遺”民間舞蹈等。
此次實踐活動中,藝術家們真實地感受到了撲面而來的生活氣息,感受到了老百姓和民間藝人對生活的熱愛。“這也是一切藝術的起點。”中國歌劇舞劇院一級編導李世博的話讓藝術家們深有同感。大家紛紛表示,民間舞蹈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它是真正從田間地頭、從人民腳下生長出來的舞蹈,要加強對“非遺”民間舞蹈的傳承保護,同時持續探索傳統民間舞與當代生活的融合方式,讓傳統藝術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