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豐富的節慶民俗中過“我們共同的節日”
——“我們的節日·2024廣東湛江年例民俗調研交流活動”側記
俗話說“不到十五都是年”,在廣東湛江,這句老話非常“現實”——元宵節前后,豐富、熱鬧的年例活動在湛江各個地方輪番“上演”,吃年例、游神、飄色巡游、“舞鷹雄”、“游魚”……人們熱情參與,活動現場人山人海,一個個獨具特色的節慶民俗點亮了當地人的生活,過年歡快、喜悅的氣氛在這里延續著。
元宵節期間,中國民協、廣東省文聯、廣東省民協、湛江市委宣傳部、湛江市文聯主辦,湛江市民協、吳川市委宣傳部、吳川市文聯承辦的“我們的節日·2024廣東湛江年例民俗調研交流活動”,邀請民俗學專家走進湛江調研,為進一步保護、弘揚和發展湛江民俗文化出謀劃策。中國文聯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張雁彬,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協主席潘魯生及李麗娜、李倩、吳華欽、劉曉春等有關方面負責人出席活動。
年例是粵西地區特有的節日慶典,湛江年例因其獨特的民俗元素和豐富的內涵,已成為了嶺南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中,湛江吳川年例于2012年列入廣東省非遺名錄。在湛江年例中,游神是最重要的民俗形式之一。2月23日,農歷正月十四這天,湛江市吳川市吳陽鎮的居民把擺有香爐和供品的供桌抬到自家門前的街道上,恭迎正在鎮上巡游的游神隊伍,待游神隊伍抬著神像巡游至此,鞭炮聲響起,家中的男女老幼面對神像叩拜,祈求平安興盛。當地居民告訴調研專家,吳陽鎮從正月十三開始擺設供桌,一連三天,每天由不同街道上的居民“擺盅”,家家參與,分工明確。除了常見的陸地游神,湛江還有海上游神的習俗——正月十五當晚,一場熱鬧的海上游神活動在位于湛江坡頭區的麻斜渡口開啟,當地居民抬著神轎在海岸邊巡游,之后進入海水中,出海巡游。海岸邊,來自湛江各地的數千名民眾分列兩側,在現場喧天的鑼鼓下,隨著游神隊伍的一次次下海而歡呼雀躍。
“湛江游神民俗形式豐富,充分體現了湛江文化的多元性底色。”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漆凌云認為,湛江人在農耕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共同影響下繁衍生息,他們的民俗活動自然也會體現兩種文明交織下的不同生計方式。“然而盡管形式不同,湛江游神活動卻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人人都積極參與其中,并且樂在其中。”漆凌云表示。
正如調研專家所觀察到的,當地民眾對于傳統民俗積極、熱情的參與,是湛江年例活動最顯著的特征,湛江的“年”也因此“氛圍感”十足。
熱鬧的“北坡游魚”正是湛江年例“氛圍感”的最佳寫照。每到農歷正月十四、十五,湛江市遂溪縣北坡鎮就會上演“男女老少齊上陣”的“游魚”活動。今年的“北坡游魚”熱鬧非凡,形態各異、大小不一的魚燈在龐大的巡游隊伍上方“游動”,手工制作的魚燈點亮了北坡的夜空,人們情緒高漲,巡游隊伍中滿是歡聲笑語。“‘北坡游魚’越來越熱鬧了!”站在巡游隊伍里, 20歲的易俊耀毫不掩飾內心的興奮,激動地說道。易俊耀是土生土長的北坡人,按他自己的話說,“已經游了20年了”。“我們當地人都會在正月十四、十五兩天參與到‘游魚’活動中,這是我們共同的節日,已經深深刻在我們的基因里了。”易俊耀介紹,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網絡了解到北坡的“游魚”習俗,也有越來越多的游客專門在元宵節期間來到北坡,讓這一有著三百多年歷史的民俗活動更加“火爆”。
“湛江年例民俗集敬神、酬神、祭祖、歡慶、宴客等為一體,活動隆重,人們參與度高。在豐富的民俗活動中,人們增強了對于家族、地方和地方文化的認同感。”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刁統菊表示,“花樣繁多”的地方民俗能與時俱進,滿足人們的生活期待和精神需求,正是其廣受歡迎的基礎,而傳統民俗也在人們的“節日享受”中完成了活態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