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香玉先生是豫劇發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是她首次打破流派局限開豫劇融合發展的先河,并將一個地方戲帶向全國、帶出國門。她既有‘紅白花’傳世經典,又有捐獻飛機的驚天之舉;既有‘常派’藝術的桃李滿天下,又有熱情擁戴的億萬觀眾。如果沒有常老師那一代老藝術家,就沒有豫劇的今天。”11月12日,在紀念常香玉先生誕辰100周年座談會上,中國劇協副主席、河南省劇協主席李樹建說。
當天,由文化和旅游部、中國文聯、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主辦的紀念常香玉先生誕辰100周年座談會在河南鄭州舉行。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盧映川,河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戰營以及周漢萍、苗宏、李海濱、黃玉國、黃東升、方啟雄等有關部門負責人出席座談會,與業界專家學者代表、常香玉家屬等一同追憶了常香玉的光輝一生和藝術成就,旨在進一步激勵廣大文藝工作者繼承弘揚常香玉先生“戲比天大”的藝術追求,創作更多具有時代精神的優秀戲劇作品,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增強人民精神力量。
“母親離開我們將近20年了,但我感覺她從未離去。”座談會上,常香玉的女兒常小玉回憶起母親生前的點點滴滴幾度哽咽。常小玉回憶,“戲比天大”是母親一生的座右銘。母親常說:“作為一個農民,什么最大?種好地最大,地比天大;作為一個演員,什么最大?演好戲最大,戲比天大。”“母親始終恪守‘戲比天大’的精神,她將畢生的精力都獻給了她鐘愛的豫劇,我們也時刻牢記母親的囑咐,多教年輕學生,努力傳承弘揚好豫劇藝術。”常小玉說。
中國劇協一級巡視員李海濱表示,常香玉先生等老一輩藝術家秉持“文藝為人民”宗旨,堅持“三三制”(三個月農村、三個月工礦、三個月部隊)為最基層觀眾演出,為豫劇人做出了榜樣。“紀念常香玉先生,就要學習她愛國為民的藝術情懷,就要學習她戲比天大的藝術精神、守正創新的藝術追求、甘于奉獻的藝術品格,用新時代的新作品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用屬于戲劇人的方式向老一輩藝術家致敬。”他說。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鄭雷認為,常香玉為中國戲曲發展作出諸多貢獻:一是投身豫劇,在演出中勇于改革原有劇種的不足,形成新的藝術風貌,創造出別具一格的常派唱腔;二是緊跟時代,為大眾服務,忠心報國,熱愛家鄉,在豫劇界積極帶頭作出表率;三是在新時代繼續更新豫劇原有的藝術規范,發展現代戲和豫劇清唱等形式,讓戲曲與新時代緊密結合,表現現代生活,獲得觀眾的熱烈歡迎。
中國曲協副主席、河南省曲協主席、相聲演員范軍是常香玉晚年收下的徒弟,他跟常香玉的結緣成就了一段梨園佳話。范軍至今仍能清晰地記得師傅常香玉對他說的話:“你一定要認認真真唱戲,老老實實做人,成為一名德藝雙馨的好演員。我這次收一名相聲演員為徒,就是想讓你通過相聲這門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傳播豫劇、弘揚豫劇,弘揚戲曲文化。”這些年來,范軍也始終以做一位人民喜愛的藝術家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
“人民藝術家”常香玉一生秉持“為祖國放歌、為人民演戲”的理念,用生命踐行“戲比天大”的精神。在72年的藝術生涯中,她排演了100多出劇目,為群眾演出1萬多場,大河上下、天山南北都留下了她的足跡。她的《拷紅》《白蛇傳》《花木蘭》《大祭樁》《破洪州》等主要經典劇目,以及《朝陽溝》《人歡馬叫》《李雙雙》《紅燈記》等豫劇現代戲,至今廣為流傳、常演常新。
豫劇青年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吳素真感言:“常香玉大師‘戲比天大’的精神,為我們年輕戲劇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有時候下鄉演出我們也會遇到身體不適、環境惡劣等情況,但每當想起前輩的事跡、‘戲比天大’的精神時,我就會振作起來,繼續前行。”
豫劇是從中原大地上生長起來的藝術,在一代代豫劇人接續奮斗下,如今呈現出精品迭出、人才輩出、蓬勃向上的良好局面,全國2000多個豫劇團每年演出惠及觀眾4億人次,網絡播放量超過160億次,形成了令人振奮的“豫劇現象”。“常老師是河南豫劇院首任院長,我作為第二任院長,從未忘記常老師的殷殷囑托,沿著她開辟的道路,我帶領豫劇走遍世界29個國家和地區,受到海內外廣大觀眾的喜愛,如今正在策劃實施豫劇到上海豫園駐場演出,我一定會盡心盡力、盡職盡責將豫劇傳承好、發展好、傳播好。”李樹建說。
參加座談會的青年演員們紛紛表示,要傳承弘揚常香玉等老一輩藝術家的愛國情懷、藝術追求、職業操守,深入基層、扎根人民,創作出更多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文藝精品,持續增強豫劇的感染力、傳播力、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