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至4日,由中國曲協、福建省文聯主辦,中國文聯曲藝藝術中心、福建省曲協、廈門市文聯、《曲藝》雜志社、臺北市藝術家文教推廣基金會承辦的第十三屆海峽兩岸曲藝歡樂匯在福建廈門舉行。中國曲協副主席、粵曲表演藝術家梁玉嶸,中國曲協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項云,福建省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曾章團以及陳曉嵐、陳湧等有關負責人參加活動。
本屆歡樂匯秉持“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包括三場專場展演、一場專題講座、一場調研座談會和一次臺灣青少年研學活動。兩岸曲藝界的新朋老友歡聚一堂,共敘同胞情誼,以情促融情更濃;弘揚中華文化,深切交流心更近。
以歡樂匯為平臺,攜手共推曲藝傳承發展
三場曲藝展演,分別在廈門市南樂團、鼓浪嶼音樂廳、廈門市華師希平雙語學校上演。梁玉嶸、鞏漢林、金珠、戴志誠、鄭健、馬云路、劉際、劉增鍇、王振全、楊菲、陶秀華、曾戀、金霏、陳曦、姬天語等40多名兩岸曲藝名家新秀參與演出。演出包含《望月懷遠》《幸福歲月》《歡歌笑語》《百鳥歸巢》等經典節目,薈萃相聲、京韻大鼓、南音、快板、福州伬藝、四川清音等曲藝形式,為廈門觀眾帶來了豐富的曲藝盛宴。
歡樂匯期間舉辦的曲藝名家講座、調研座談會,為來自海峽兩岸的曲藝人提供了交流探討的機會。8月3日上午,小品表演藝術家鞏漢林以《用心體驗人物忘我表演角色》為題,為近100名曲藝工作者作專題講座。講座中,鞏漢林表示,展示技藝及藝術技藝的過程就是表演,演員需要做到深入生活,將情感內化于心,從而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當天下午,第十三屆海峽兩岸曲藝歡樂匯調研座談會舉辦。座談會以“深化海峽兩岸曲藝交流,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為主題,與會嘉賓就曲藝事業的傳承發展、歡樂匯的創新開拓等話題,進行深入交流和探討。郭憶如、郭美女、劉增鍇、許能麗、曹錫榮、陳成凱、曾憲林、陳湧、吳月娜等海峽兩岸曲藝界人士參加座談會。座談會結束后,南音《文姬歸漢》專場演出隨即在廈門南樂團上演。
以曲藝為紐帶,搭建兩岸文化交流的橋梁
相比往屆,本屆歡樂匯在活動內容上進行了創新,于7月18日至24日在北京舉辦了“海寶歡樂行——臺灣青少年曲藝研學活動”,30多名來自寶島臺灣的青少年在北京參訪學習,通過學習快板、相聲等曲藝,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臺東大學教授郭美女談道,曲藝歡樂匯曾兩次在臺東大學舉辦,這次歡樂匯包含了演出、研學、講座等多種活動形式,通過活動形式的創新,可以進一步推動曲藝文化的傳播。在網絡時代,說唱、相聲等藝術形式的題材,可以根據時代進行演變,用年輕人、孩子們都能夠接受的語言來推動曲藝文化的傳承。來自中國臺灣的相聲天團團長姬天語認為,兩岸曲藝人的交流不能只停留在一場演出,而是要將生活化的交流最終呈現在舞臺上。希望更多的年輕人能夠通過相聲增加自己的文化積累,進一步學習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青年相聲演員金霏、陳曦表示,這是兩人第一次參加海峽兩岸曲藝歡樂匯,感到非常榮幸。歡樂匯為年輕曲藝演員提供了一次與海峽兩岸曲藝演員相互交流學習的寶貴機會。來自中國臺灣的相聲表演藝術家王振全表示,“海峽兩岸曲藝人所學習、表演的內容都屬于炎黃子孫,是祖宗留下來的財富”,歡樂匯是一年一度海峽兩岸曲藝人的聯歡,為大家帶來了很多啟發。
自2011年啟動以來,歡樂匯已連續在福建和臺灣舉辦12屆,由最初的展演、研討會逐步拓展為包括展覽、演出、研討會、講座和曲藝進校園、采風創作、曲藝研學等在內的品牌活動,是兩岸曲藝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在推動兩岸曲藝交流互鑒、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進兩岸民眾情感交流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