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年未有的時代巨變中
貢獻專業力量
馬賽
非常感謝中共中央宣傳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文聯授予我“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站在這里,我感到無比的激動,同時也感到無比的忐忑,因為我深知這個稱號的份量。獲此殊榮,將成為我人生路上新的起點,激勵我追求更高的目標,實現更高的價值。下面,我結合近些年開展的工作匯報三點體會:
一、服務國家,謳歌偉大的時代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一次全國文代會上指出:“當代中國,江山壯麗,人民豪邁,前程遠大,時代為我國文藝繁榮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舞臺。推動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廣大文藝工作者義不容辭、重任在肩、大有作為。” 對此,我深有體會。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前身是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自建院以來,肩負著為國家、為社會培養優秀的藝術設計人才,為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以及衣食住行等民生需求服務的崇高使命,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等方面始終與國家和時代同頻共振。2018 年 11 月,我擔任學院黨委書記不到十天,就接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70 周年慶典活動的設計任務,我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克服時間緊、任務重、保密層級高、工作強度大、時間跨度長、競爭壓力大等一系列困難,帶領團隊完成了禮賓車、“開天辟地”等 11 輛主題彩車的設計任務,創新性地提出了天安門廣場“紅飄帶”景觀設計方案,兩條“紅飄帶”由人民英雄紀念碑沿廣場東西兩側向北延展,寓意紅色基因連接歷史、現實與未來,在歷史傳承中體現新時代美學特征,“紅飄帶”采用對稱環抱形式,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核心理念,以大寫意的手法將歷史與人文相融合,為莊嚴肅穆的廣場增添靈動、歡樂氛圍,突顯新時代國家慶典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看著廣場上兩條飄逸的紅飄帶,負責群眾游行活動的時任北京市政協主席吉林同志曾無限感慨地和我說:“馬老師,你們這些當代的藝術家是真的幸福啊,在國家的支持下,你們的創意能夠變為現實。”在剛剛結束的冬奧會上,我再次帶領團隊,通過簡潔、抽象的造型語言完成了鳥巢中心區以及張家口、延慶三個賽區的主火炬臺設計,彰顯了綠色、人文、科技的特點,融匯了冬奧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我非常感謝這個偉大的時代,為我們提供了自由創作和表達的廣闊舞臺,使我們能夠更加自信、從容地講述當代中國的故事,展現中國的時代風采。
二、立德樹人,實學實干錘煉品德
作為一名高校教師,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職責,習近平總書記在 2021 年考察清華大學時,勉勵教師成為大先生,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示范,同時也鼓勵學生要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在真刀真槍的實干中成就一番事業。我本人也堅信“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在所有的項目中,我都親力親為,與學生一起出方案,一起熬夜加班,在和學生一起摸爬滾打的過程中,使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在國慶70 周年項目中,從組建設計團隊到緊張地討論、畫圖、匯報、修改、施工對接、樣品試制以及成品監制、驗收,從最初抽象的概念,到漸露雛形的草圖直至完美的呈現在天安門廣場,連續一年,有無數個不眠之夜,但學生們都不畏艱難,堅持到任務完成的最后一刻,所有參與的學生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意識,勇于擔當,踏實工作,充分展現了清華大學“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的校訓和“行勝于言”的校風 。在我看來,經過重大項目的洗禮,不但提升了學生的設計研究能力,還培養了他們的愛國情懷,錘煉了他們的意志,對青年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也有著深遠意義。
三、以美為媒,傳播中國聲音
2021 年 4 月 19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 110 年校慶前夕來學校考察,先后參觀了美術學院和體育部,在美術學院,總書記特別指出“要以美為媒,加強國際文化交流”。我有幸參與了夏奧和冬奧的設計工作,深刻理解奧林匹克運動是謀求“體育運動與文化和教育相融合”“以互相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比賽精神的體育活動,對青年進行教育,以期建立一個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去年,我申請成立了清華大學奧林匹克藝術研究中心,旨在以藝術為紐帶,在世界奧林匹克大家庭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弘揚奧林匹克精神,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在冬奧期間,我們配合冬奧組委新聞宣傳部,圍繞“卓越、尊重、友誼”的奧林匹克核心價值觀,“勇氣、毅力、激勵、平等”的殘奧核心價值觀,以及世界和平、友誼和團結等主題開展了青少年繪畫作品征集活動,遴選出 7500 幅青少年繪畫作品作為“特殊”的新年禮物送給參賽的各代表團成員,為遠道而來的朋友們送上新年祝福,孩子們的作品深受運動員們喜愛,有的運動員與作者建立了聯系,形成了冬奧佳話。
今天能夠獲得“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的稱號,對我而言既是至高的榮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我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一次全國文代會上對文藝工作者的殷切希望,踐行總書記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講話精神,不負時代,不負人民,在百年未有的時代巨變中,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貢獻更大的力量!
(本文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黨委書記、教授馬賽在第五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表彰大會上,所作的大會交流發言摘登)
扎根人民
用心走好創作之路
王舸
我是王舸,是一名舞蹈工作者,也是新文藝群體中的一員。去年 12 月,我很榮幸作為全國文代會代表,在現場聆聽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備受鼓舞、倍感振奮。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把建設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中華民族新文化作為自己的使命,積極推動文化建設和文藝繁榮發展。”我和祖國的舞蹈事業一同成長,從一名舞蹈演員轉型成為一名舞蹈編導,雖然角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我始終保持著對舞蹈藝術的初心,在創作中不斷明確和踐行著舞蹈人所肩負的使命,為把新時代的中國舞蹈發展成為民族的、大眾的藝術而努力著。
20 多年的舞蹈藝術實踐讓我明白,“德藝雙馨”不是口號,而是自我要求。“德藝雙馨”既是我母校北京舞蹈學院的校訓,也是指引我藝術方向的重要旗幟。在我看來,“德藝雙馨”就意味著,藝術應當以道德為人文根基,去探求藝術的永無止境。
德為根基。從藝先從德,做藝先做人。作為文藝創作者,我們不僅需要提升個人的道德水平,還要保持對社會的關注,對生活的觀察,用藝術表現生活中的真、善、美。必須始終牢記藝術為人民服務,為時代而發聲,讓藝術作品成為我與人民群眾、與社會生活深度對話的橋梁。
作品《父親》,是我有感于人口老齡化的社會現象,也是以我的父親為原型創作的。當我看著父親,看著他不再年輕的身影,看著操勞一生的他在歲月的時間中慢慢老去,心里很不是滋味。常年奔波在外的我們,和父母聚少離多,常常忽略了對他們的照顧和陪伴,其實父母他們要的也只是一個平安的電話、一條關心的短信、一句輕聲的問候,就能得到他們的理解。我渴望用舞蹈作品寄托一份對父母的思念,更重要的是,給空巢老人這個社會群體帶來更多的社會關注和社會關愛,也表達所有兒女們那份最深深的牽掛。
藝無止境。熱愛、探索、創新,激勵著我不停地拷問自己如何讓形式更加新穎、讓情感表達更加真切?如何讓作品把中國故事講好、講精彩?如何在打動觀眾的同時,能夠與觀眾獲得精神與情感上的共鳴?所以,每一次創作都源于現實生活中所感知到的那一份真實的情感。
舞劇《天路》講述了 20 世紀 70 年代鐵道兵戰士和藏族同胞在青藏鐵路修建過程中的真實故事,用舞蹈這種最具直觀性和動態性的藝術形式,體現了希望與信仰、生命與死亡、家園與夢想、 愛與力量……他們用生命和青春譜寫了“天路精神”。他們在人類生存的“禁區”,創造了世界屋脊上的奇跡,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青藏鐵路。五公里的關角隧道,奪走了一百多名年輕鐵道兵戰士的生命。在缺氧、地震、塌方面前,他們沒有退縮,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我靜靜的坐在他們的墓碑旁,決心要把這樣的一個真實故事,這樣的一種奉獻精神告訴現在的年輕人,正是因為他們的付出和奉獻才創造了這樣的一條“天路”。
作為一名舞蹈工作者,我經常在問自己,我為什么而舞?為了誰而舞?我用舞蹈去表現什么?向世界傳達什么?2004 年至今,我先后創作了舞蹈作品《中國媽媽》《父親》《鳳悲鳴》《烈火中永生》以及舞劇作品《紅高粱》《大禹》《天路》《歌唱祖國》《旗幟》《五星出東方》等文藝作品。在這其中,既有緬懷革命先輩的紅色題材,也有聚焦當下生活的現實題材,既有講述古代英雄人物的豪情壯志,也有描寫當下老百姓的時代心聲。這些作品在跨越時空的對話中,都有一面“旗幟”貫穿其中,傳遞著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
小型舞蹈作品《烈火中永生》再現了重慶解放前夕江姐等人在獄中保守黨組織秘密,同敵人展開頑強斗爭的革命群像,作品在七八分鐘的時間里,通過幾位革命者在犧牲前回憶自己的革命之路,以革命浪漫主義情懷烘托他們的大無畏精神與信仰中的重生。
廣州起義是工農紅軍第一次以五角星和紅色旗幟來引領起義,旗幟就是革命信仰的縮影。舞劇《旗幟》以廣州起義為藍本,運用現實主義手法真實塑造英雄群像,在人物創作中,通過引入平面時空的設計,與當時的革命者隔空對話,挖掘革命者的真實情感,讓這些人物更加有血有肉地呈現出來,在排演過程中,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了革命先輩的紅色信仰,也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當代青年舞者的蓬勃朝氣。
2021 年,全黨全國喜迎黨的百年華誕,我以王莘先生那首《歌唱祖國》為題材,創作了舞劇《歌唱祖國》,用紅色題材舞臺作品,獻出舞蹈人對黨和國家最真摯的感恩和祝福。“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么嘹亮”,鏗鏘有力地對新中國成立的贊美和祝福……是王莘先生在 60 年前寫下的歌詞。這首歌從1951 年閱兵儀式到 2008 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幾乎見證了新中國不同階段的發展歷程。王莘先生曾經說過,“我一生只寫了兩首歌曲,一首是用音符譜寫的《歌唱祖國》,另一首是仍在用心靈譜寫的《歌唱祖國》。”從人民藝術家身上,我真正的看到什么是初心,也激勵著我的藝術創作和人生目標。
我用舞蹈表達著對祖國和人民最真誠的感激,也感恩這個美好的時代。感恩新時代為我們提供了安全的環境和幸福的生活,也充分給予了文藝工作者極大的創作空間。我有幸參與了中國文聯、中國音協、中國舞協為建黨百年創作的“各族兒女心向黨” 主題晚會,也有幸多次跟隨中國文聯、中國舞協組織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采風創作活動。從一次次采風創作實踐中,我深深體會到,要想創作出老百姓喜歡的作品,不能只是走馬觀花,更不能浮光掠影,而是要低下身子,向人民學習,向生活學習,向前輩們學習。這也是我對“德和藝”豐富內涵的一種深刻理解。
今天,“德藝雙馨”這份沉甸甸的榮譽捧在手上,讓我有了更多的使命和責任。培養更多年輕的創作力量,是我當下更重要的任務。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帶領他們在藝術創作上立德樹人、培根鑄魂,為時代留下更多令人難忘的藝術形象。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為檢驗藝術的最高標準。”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我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堅守人民立場,創作出更多可歌可泣、觸及人心、情感共鳴的文藝作品,用藝術書寫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
(本文為自由舞蹈編導、一級導演王舸在第五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表彰大會上,以線上形式所作的大會交流發言摘登)
弘揚正道
在追求德藝雙馨中成就人生價值
田沁鑫
感謝中共中央宣傳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文聯授予我“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這個獎是光榮的激勵,更是對我做人的責任鞭策。
2021 年 12 月 14 日,我在人民大會堂,現場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總書記給文藝工作者講了五點要求。其中第五點強調“廣大文藝工作者堅持弘揚正道,在追求德藝雙馨中成就人生價值”。總書記又響鼓重槌地指出文藝工作者做人做藝的標準,“立德樹人的人,必先立己;鑄魂培根的人,必先鑄己”,這幾句話重如千鈞,增強了我端正律己的決心,和追求德藝雙馨的信念。我談三點感受。
一、潛心創作,在舞臺上精彩展演中國故事
中國國家話劇院是國家戲劇藝術重鎮,作為院團長,我深知肩上的文化責任。2021 年 12 月 25 日,劇院迎來創建 80 周年、正式成立 20 周年的日子,劇院藝術家們收到了習近平總書記寫來的回信,信中肯定了“國家話劇院始終貫徹黨的文藝方針政策,秉承延安建院初心,為繁榮發展文藝事業發揮了重要作用。”總書記的回信為國家話劇院的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劇院藝術家們受到極大鼓舞!也深刻激勵著我,帶領全院演職人員,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
我在劇院做導演二十年,作品有話劇《生死場》《狂飆》《四世同堂》《北京法源寺》《直播開國大典》,歌劇《長征》《扶貧路上》等,受到觀眾喜愛,產生良好的社會反響。我排戲時,要求自己以身作則,心懷正氣,團結廣大藝術家,以國家級藝術水準打磨每一部作品,不怕吃苦、下真功夫、攻堅克難、創新有為。正像總書記所說,練就高超藝術水平非朝夕之功,需要專心致志、朝乾夕惕、久久為功。道德和才情交融、人品和藝品統一,才能擔負起新時代社會主義文藝成風化人的職責。
二、修身明德,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傳播者
文藝要塑造人心,創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我將崇德尚藝作為一生的功課,始終堅持以德為先,以藝為重。
2021 年,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 100 周年文藝演出《偉大征程》中,我擔任副總導演,連續熬夜創作,腳踝意外受傷,骨折三處,手術植入一塊鋼板,12 個鋼釘。術后兩周,即返回晚會現場,忍著疼痛完成《偉大征程》文藝演出任務。面對莊嚴的責任和神圣的使命,傷痛不足以讓我停下奮斗的腳步,為黨和人民創作永遠在路上。
2018 年至 2020 年,在創作民族歌劇《扶貧路上》期間,我深入到廣西百色市樂業縣百坭村駐村第一書記黃文秀曾經工作過的田間地頭,遍訪她身邊的百姓,聽鄉親們含淚講述她的故事,反復研讀她寫的《駐村日記》。年輕共產黨員為打贏脫貧攻堅戰“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堅定信念和優秀品德,是我創作這部歌劇最強的精神力量和最深的情感內涵。把思想和情感同人民融為一體,才能修身明德,為時代和人民放歌。
三、守正創新,把文藝創造寫在民族復興的征程中
近年來,國家話劇院與央視綜合頻道聯合推出了大型文化節目《典籍里的中國》,努力守住傳統文化之正,創意時代表達之新,讓五千年燦爛的中華思想在時代流轉中“活”起來。創作了文化訪談節目《故事里的中國》,深刻挖掘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百部優秀經典文藝作品內涵,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角,謳歌贊美“七一勛章”獲得者。這些作品立足弘揚中華文明,以現代人視角挖掘精神內涵,運用新的藝術表現形式實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我深知,在藝術創作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謳歌偉大時代精神,為歷史存正氣,為世人弘美德,為自身留清名,這是我們的行為準則,也是我們的立場和情懷。
“德不優者不能懷遠,才不大者不能博見”,我將以總書記對文藝工作的要求為新的起點,不辜負“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榮譽稱號,以誠摯為民之心扎根新時代的文藝創作,以文藝精品肩負起文藝工作者的時代擔當,胸懷“國之大者”,投身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本文為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一級導演田沁鑫在第五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表彰大會上,以線上形式所作的大會交流發言摘登)
遇見美好時代
銘記最深感動
張譯
我是演員張譯,此刻我正在湖南的劇組工作,因為疫情的原因無法回到北京參加今天的盛會,深感抱歉。
此時此刻,我的心情激動又忐忑。德藝雙馨對于一個文藝工作者而言,是最頂級的褒獎,我其實還差得太遠。今天要講自己的成績,我有些不知所措,因為實在沒有什么成績,只是太過幸運。我幸運地從事了自己熱愛的職業,幸運地遇見了愿意幫助我的前輩,又幸運的被觀眾包容和接納,更幸運的是,我遇見了這樣美好的時代!
改革開放的元年,我出生在哈爾濱市的一個教師家庭,因為從小喜歡軍裝,19 歲,我進入北京軍區服役,從野戰部隊的基層連隊到政治部的戰友話劇團,十年的軍旅青春,給我的人生刻下了永久的印記,堅韌、樂觀、積極向上,軍人的作風烙在我的心底,也和我的演員生涯一路相伴。軍人和演員都是特殊材料制成的,兩種職業更有一個共同的關鍵詞,叫做人民。軍人,保衛人民;演員,服務人民。
2014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優秀的文藝作品都有一個共同特質,就是扎根于人民。創作為人民群眾喜愛的作品,是文藝工作者的最高追求。
軍人是否稱職,總需要用成績來衡量,內務成績、隊列成績、射擊成績……那么演員是否合格,用什么成績來衡量呢?那就是“作品”,總書記叮囑我們要牢記,創作是中心任務,作品是立身之本。演員被觀眾記住的作品越多,自信才越強,才越對得起這份職業。一部好的作品,一個好的角色,應該是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
大多數觀眾是從電視劇《士兵突擊》認識我的,在這個崇尚英雄的時代里,常常有人對我說:班長,我是因為你才去當的兵!
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播出后,在這個崇尚善良的時代里,“團迷”們自發組織在云南建立起 14 所希望小學,在騰沖照顧了幾十位抗戰老兵;
在這個致敬英雄的時代里,電影《金剛川》,讓全體中國人牢記197653;
在這個呼喚親情的時代里,電影《親愛的》,讓多少離散的家庭破鏡重圓。幾個月前,我的原型人物孫海洋終于找到了自己丟失了十幾年的兒子,他第一時間打電話給我表達謝意,那一刻我在電話里泣不成聲;
電視劇《雞毛飛上天》播出之后,我收到了來自一位剛剛刑滿釋放人員的郵件,他寫道:這個故事讓我重建了人生觀和價值觀,現在,我已經準備好開啟自己真正的、有意義的、嶄新的人生!
這些植根于人民的故事,飽含正能量、藝術水準高,溫暖人、打動人、激勵人、啟迪人,甚至改變人。觀眾喜愛這些作品的同時,也順便記住了我的這些角色。在這個幸福的時代里,一部部優秀的作品,滋養了我,成就了我。
演員是一份神圣的職業,一旦進入角色,我們就必須忘卻自己,用各種不同的身份,在光與影的世界中生活戰斗。
一部電影一兩個小時,演員的形象卻可以憑借影像經久流傳。電影是時代的寫真,演員是連接觀眾的紐帶。所以演員這個職業是幸運的,同時又具備了責任與使命。不斷地加強專業修養、提高自身素質,時常思考我們應該如何演好角色,如何向觀眾傳遞正能量的核心價值觀,是我們一生必做的功課。
演員的表演,是一門神奇的學科:情感發于演員的內心,又直達觀眾的靈魂。只有真誠地面對這門學科,才能發現它的精神力量巨大無窮。
記得剛接到電影《攀登者》的邀請,我正為不知如何塑造角色犯難,有位朋友問我會演哪個角色,我說出了名字,她愣了半晌說:“那是我的父親……”是的,這位朋友就是 1960 年登頂珠峰的三位英雄之一的屈銀華老先生的長女。她激動地把消息講給了自己的母親,然后告慰天上的父親,說您放心,會有一個好演員扮演您。我流淚了,什么好演員,只是這份職業給我的幸運和尊嚴!從此,我知道自己只能演好,沒有退路,哪怕只是為了對得起屈大姐和她的母親。拍攝的時候,我需要光著腳踩在雪地上,猝不及防的刺痛感反而讓我亢奮,覺得自己已經無限地接近英雄了。殺青那天,我在珠峰大本營凜冽的風雪中為屈銀華老先生壘起了瑪尼堆,愿我的工作無愧于當年他們的拼搏。
2020 年是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 70 周年,在電影《金剛川》里提到的金城戰役中,24 集團軍是主力部隊之一。我的新兵連正是 24 軍 70 師 210 團 3 營 4 排 1 班!能去演繹老部隊的光榮歷史,這份感慨和榮光實在難于言表!可是那個角色好難啊,有天夜里,演著演著,我就昏倒了,我看見天邊流光溢彩瑰麗無比,老兵們就在天上看著我,他們一定知道我是 24 軍的娃,就算我演不好,他們也不會怪我,可是我會對不起他們,對不起整個集團軍,更對不起 70 年前他們的犧牲。瞬間我就醒了,精神百倍神清氣爽!后來我媽評價說,就是那段戲,我演得還可以。
《懸崖之上》更神奇,講述的是在我的家鄉哈爾濱發生的隱蔽戰線上的英雄故事。劇組復原了上世紀四零年代的中央大街,導演監視器安放的地點,按照真實地點的對應,正是我家現在的位置。每場戲拍攝完成,我都會去看監視器,如同小時候放學后,路過電影院,回到我的家……電影上映后,我真的回了一趟家,站在中央大街上,閉上眼幻想著與匆匆而過的英雄們交錯,我想問他們:如今的盛世是否如您所愿。
時光流轉到 1998 年,也是回家,我穿著軍裝隨著火車緩緩進站。旁邊的鐵軌上停著悶罐車,滿滿當當擠著我的同袍,他們穿著迷彩服正準備奔赴抗洪一線。他們看到了我坐在舒適的臥鋪車廂里,看到我的軍裝上一條褶皺都沒有,他們只是看了我一眼, 沒有表情,只一眼,我就覺得被人狠狠抽了一記耳光。坐公交車回家的時候,好幾個乘客同時起身給我讓座,只因為我穿著軍裝。我再也沒臉承受,回到家扔下行李,直接去了松花江大壩,隨便找了一個連隊開始干活。從那時起,我記住了一句話,永遠、不要、對不起自己的職業。
今天,我愿意繼續用這句話,要求自己面對職業的態度:堅守藝術理想,不斷提高自身的學養、涵養和修養,加強思想積累、知識儲備、文化修養和藝術訓練,認真嚴肅地考慮作品的社會效益,講品位,重藝德,為歷史存正氣,為世人弘美德,努力以高尚的職業操守、良好的社會形象、文質兼美的優秀作品贏得人民的喜愛和歡迎。
最后,感謝大家把如此神圣的榮譽授予我,感謝領導、前輩和老師的教導與幫助。我會將這份榮譽轉為責任,鞭策自己在未來的工作道路上努力前行!
(本文為北京安瑞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演員張毅(張譯)在第五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表彰大會上,以線上形式所作的大會交流發言摘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