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昆表示,在融媒體時代實現曲藝的當代轉化和創新發展,一要繼承傳統、立足當下,積極吸納中華文明優秀成果中的有益成分,使之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間空間、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優秀文化精神弘揚出來。二要拜人民為師、向生活學習,以天空為幕布,以大地為舞臺,努力創作更多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將歡笑、溫暖和幸福源源不斷地傳遞給人民群眾,不斷滿足新時代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增強人民群眾的精神力量。三要以新理念、新技術為曲藝發展賦能,讓題材文本更加密切地結合當下社會現實,讓呈現形式更有畫面感和表現力,讓新媒體上的曲藝表演能真正適
合互聯網時代觀演一體、互動性強的審美特點。四要堅持以社會效益為主,用緊湊而有內涵的表演吸引大眾的注意力,堅決避免審美僵硬化、思想泡沫化、內容空心化、評價市儈化等不良傾向的出現。
中華曲藝的發展繁榮需要兩岸曲藝人凝聚共識、攜手同行,共同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定藝術自覺和文化自信。作為海峽兩岸曲藝歡樂匯重要組成部分的研討會至今已舉辦十一屆,為兩岸專家藝術家開展學術研討和藝術交流提供了一個互聯互通、互學互鑒的重要平臺,也為促進兩岸人民共同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進民心相通、民意相親、夢想相連作出了積極貢獻。
【兩岸攜手齊獻曲藝佳肴,千萬網友同享“云端”盛宴】
疫情難阻兩岸情,以藝促融心連心。相聲、快板、評書、南音、泰雅說唱、京韻大鼓、西河大鼓、福州伬藝……1 月15 日,第十一屆海峽兩岸曲藝歡樂匯展演活動以網絡直播的形式成功舉辦。兩岸曲藝家線上聚首,傾情獻藝,共同攜手精心打造一場跨越空間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云端”盛宴。
演出在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文聯帶來的舞蹈《潮滿月圓曲香兩岸》中拉開帷幕,中國煤礦文工團青年曲藝演員郭鴻斌與其在寶島臺灣上中學的學生古鑠汶奉上快板《花唱繞口令》,清脆鏗鏘的快板聲中流暢的繞口令盡顯師徒隔空表演的默契;中國臺灣吳兆南相聲劇藝社演員姬天語、劉爾金、郎祖筠合說的相聲《我是歌手》,珠聯璧合、包袱不斷,盡展女性相聲的風采;重慶市曲藝團青年評書演員袁國虎、臺北曲藝團評書表演藝術家葉怡均、上海評彈團蘇州評話表演藝術家吳新伯3 人,以四川評書、北方評書、蘇州評話接龍的方式,聯袂帶來一段精彩的評書評話聯說《桃花莊》;廈門市曲協帶來的南音《歸鄉路》由兩岸南音表演藝術家同臺合作完成,講述了當年離散的親人歸鄉后的喜悅心情;天津青年相聲演員馮陽、鄭坤的相聲《平潭游記》是二人在福建平潭采風后創作的作品,通過幽默詼諧的表演帶領觀眾游覽了這個祖國大陸距離臺灣本島最近的地方;中國臺灣大漢玉集劇藝團的王友梅和王友蘭兩位藝術家將西河大鼓《花唱繞口令》和京韻大鼓《子期聽琴》演繹得淋漓盡致、韻味十足;泰雅說唱《原鄉頌歌》以載歌載舞的原生態表演方式,直觀地展現寶島的風土人情;臺北曲藝團的相聲小演員趙浩翔和李杰合作表演的相聲《超級比一比》,你來我往爭高下,逗趣不已;中國臺灣相聲天團演員施天天、喬天藍、劉士民表演的相聲《男女有別》風趣地詮釋了生活中的“男女之別”;福州伬藝《金厝邊銀鄉里》悅耳悠揚,講述了鄰里和睦的百姓身邊事,親切接地氣。此外,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主持人苗霖在主持中即興展示的評書贊賦和閩南語繞口令也為整場節目增色出彩。“海峽兩岸一家親,曲藝教人憶同根,今朝同臺來獻藝,明日一同賀新春”“同源同脈、根在中華”……網友們觀看直播后紛紛發表評論。在平潭創業的臺胞賴緯說:“雖然是通過直播看歡樂匯,還是能感受到節目的精彩氛圍,兩岸藝術家的表演特別棒,特別是臺灣相聲給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根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需要,本屆歡樂匯由線下調整為線上線下相結合,首次以網絡直播的方式呈現。2021 年12 月,所有節目完成前期錄制工作,由中國臺灣網進行整合包裝設計推廣,2022 年1 月15 日晚通過中國臺灣網、中國新聞網、抖音、快手、B 站、微信、新浪微博、曲藝雜志融媒等網絡平臺以及平潭電視臺同步進行直播,同時通過Facebook 對中國臺灣網友進行直播,島內Facebook 直播覆蓋量約33 萬。據統計,各直播平臺在線觀看總量達740 余萬人次,新浪微博話題閱讀量737 萬。除此之外,節目視頻純享版還將繼續在多個網絡平臺進行長期展演。
海峽兩岸曲藝歡樂匯自2011 年至今已成功連續舉辦11 屆,成為海峽兩岸曲藝界最具影響力的文化交流品牌和重要合作平臺,在推動海峽兩岸曲藝界交流互鑒、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進兩岸民眾情感交流等方面作出重要貢獻。
第十一屆海峽兩岸曲藝歡樂匯研討會以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舉行
主會場
臺灣分會場
第十一屆海峽兩岸曲藝歡樂匯“云端”展演風采
舞蹈《潮滿月圓 曲香兩岸》
快板《花唱繞口令》
南音《歸鄉路》
福州伬藝《金厝邊 銀鄉里》
相聲《男女有別》
相聲《超級比一比》
泰雅說唱《原鄉頌歌》
相聲《平潭游記》
主持人苗霖即興表演節目
相聲《我是歌手》
評書評話聯說《桃花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