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我們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之際,總有一種暖意攜著記憶漫灑而來,將五年前那個冬日的陽光帶到今天,照亮著我們繼續闊步前行。
2016年11月30日,北京,人民大會堂。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對廣大文藝工作者提出了四點希望,第一點就是“希望大家堅定文化自信,用文藝振奮民族精神”。
諄諄囑托,激勵著文藝工作者深思力行;時代領航,深鐫著謀劃復興的高瞻遠矚。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文化自信關系到國運興衰、文化安全以及民族精神獨立性,意義重大。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人類社會的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的每一次升華,無不伴隨著文化的歷史性進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實現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必然伴隨著中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召喚著廣大文藝工作者勇擔職責使命,用堅定的文化自信書寫壯闊史詩。
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中華民族以改革開放的姿態繼續走向未來,有著深遠的歷史淵源、深厚的文化根基。”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中華民族擁有在5000多年歷史演進中形成的燦爛文明,中國共產黨擁有百年奮斗實踐和70多年執政興國經驗,我們積極學習借鑒人類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歡迎一切有益的建議和善意的批評,但我們絕不接受‘教師爺’般頤指氣使的說教!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將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昂首闊步走下去,把中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回顧百年奮斗歷程,我們開辟的偉大道路、創造的偉大事業、取得的偉大成就,無不鼓蕩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時代脈動,無不閃耀著中華民族燦爛文明的智慧啟迪。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再一次深刻證明,文化自信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在要求,是推動文藝繁榮發展的精神之基、文化之壤、價值之本和動力之源;只有堅定文化自信,才能找準構筑文藝高峰的導航儀和坐標系。
(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古老的中華智慧,生動而深刻地詮釋著這片廣袤大地上的文明發展規律。文化自信的骨氣和底氣來自于生生不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來自于融入偉大實踐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今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如是強調。河西走廊穿越千年、歷久彌新,九曲黃河天高水長、雄渾安瀾。從良渚古城遺址到至今還密切融入百姓生活的古老大運河,從敦煌到云岡石窟,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創造了恢弘史詩,歷史總會以文化的形式記錄足跡、發出詠嘆。
2017年1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從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高度,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做出重要部署。
作為其中的重點項目之一,由中國文聯牽頭組織實施的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著力于完善中國口頭文學遺產數字化工作,在收集整理民間故事、歌謠、諺語的基礎上,整理出版中國民間文學原創文獻,為中華民族文化保留珍貴鮮活的記憶。經過大量的調研、座談、論證和組織籌備,由中國民協具體實施的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于2018年初全面啟動實施。2019年12月25日,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首批成果發布,12卷本1200多萬字300余幅圖片及音視頻資料在人民大會堂發布亮相。中國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李屹在發布會上的講話中表示,“《大系》編纂工作充分彰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當代人文精神,突出新的出版理念,創新出版成果形式”,“兩年來的工作實踐,堅定了我們‘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立場,也進一步堅定了我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堅定文化自信,深刻體現在始終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扎牢文化之根,構筑中華民族心靈深處的精神家園。無數專家學者、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和社會各界人士參與到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當中,用情懷詮釋擔當;而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一帶一路”民間文化探源工程、中國民間工藝傳承傳播工程等也在扎實推進,共同筑基文化血脈,為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堅實基礎和深厚底蘊。在持續推進的梅花獎數字電影工程、“600年不落幕”的馬街書會中,我們更看到了既薪火相傳、代代守護又與時俱進、推陳出新的文化傳承,昭示我們中華文化始終煥發持續生命力和蓬勃創造力的重要原因。
歷史的進程在近現代風云激蕩,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創造了鮮明獨特、奮發向上的革命文化和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從紅船啟航的那一刻起,文明史冊就記錄下奮斗的足跡,無數優秀文藝作品書寫著我們的精神譜系,詮釋著中華文化不斷發展的新成就;從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到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再到“建黨100周年主題雕塑創作工程”和“不忘初心繼續前進——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型美術創作工程”,廣大文藝工作者用熾熱的情懷、堅實的創造,不斷夯實文化自信。
(三)文化自信在本質上是一種價值自信。堅定文化自信,就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道路的正確方向,就要堅守文化理想、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
自古以來,我們就有文以載道的優良傳統。從“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到“民惟邦本”的治國理念;從“精忠報國”的愛國情懷,到“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從“革故鼎新”的創新思想,到“協和萬邦”的和平思想……打開中華歷史文化中的浩繁卷帙,無數的警句名言告訴我們需要堅守的文化理想、需要傳遞的文化價值所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崇仁愛、重民本、守誠信、講辯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正揚善、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傳統美德,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價值。
近現代以來,無數仁人志士從民族精神血脈中汲取營養、凝聚力量,積極投身到救亡圖存的歷史洪流當中,“詩文隨世運,無日不趨新”。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的百年奮斗歷程中,我們創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發展道路。在新的奮斗征程上,廣大文藝工作者堅持“二為”方向、“雙百”方針,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自覺投身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實踐,譜寫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繁榮發展的輝煌篇章。歷史川流不息,文化延綿不斷,人民情懷和家國擔當始終赤誠。
“中國精神是社會主義文藝的靈魂”“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最深層、最根本、最永恒的是愛國主義”……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系列重要論述告訴我們,高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旗幟,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持和弘揚中國精神,才能真正領會文化自信的核心要義,才能讓文化自信有效地走進文藝實踐當中。
時間來到今年6月,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廣場,五大主題雕塑巍然聳立。大型黨旗雕塑《旗幟》反映出旗幟就是方向、旗幟就是力量。《信仰》 《偉業》《攻堅》《追夢》四組大型雕塑分別對應“四個偉大”主題,講述著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來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奮斗歷程。由中宣部、中國文聯主辦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美術作品展覽”在這里開展。主題雕塑與涵蓋中國畫、油畫、版畫、綜合材料等藝術樣式的近180件參展作品交相輝映,詮釋了堅定文化自信、弘揚中國精神的鮮明內涵。
五年來,廣大文藝工作者不斷從中華文化寶庫中萃取精華、汲取能量,積極投身時代偉大實踐,凝聚起激勵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不斷前行的精神力量。從歌劇《紅船》、電影《革命者》謳歌偉大建黨精神,到電視劇《最美的青春》謳歌塞罕壩精神;從芭蕾舞劇《鐵人》謳歌鐵人精神,到電視劇《山海情》、歌舞劇《大地頌歌》反映脫貧攻堅精神,再到電影《中國醫生》、話劇《逆行》抒寫抗疫精神……一大批優秀文藝作品凝聚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精髓,熔鑄著偉大實踐的時代內涵,共同譜寫了新時代中國精神圖譜。與此同時,廣大文藝工作者不斷走進鄉村田野、廠礦軍營、基層社區,用實際行動踐行使命,傳遞文化自信,傳遞中國精神。
五年來,中國文聯及所屬各全國文藝家協會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和重大時間節點,扎實開展主題文藝實踐活動,持續實施“中國精神·中國夢”“謳歌新時代共筑中國夢”主題文藝創作工程,舉辦“真理的力量”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美術作品展、“說唱新時代共筑中國夢”全國優秀曲藝節目展演、全國脫貧攻堅題材舞臺藝術優秀劇目展演、脫貧攻堅主題影展、“小康之歌”主題音樂會、“大道康莊”文藝扶貧晚會等活動,積極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中國文聯選送的舞劇《八女投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組歌《幸福少年》、歌劇《呦呦鹿鳴》等先后榮獲“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這些優秀作品從不同角度書寫文化自信,振奮民族精神。
(四)“優秀文藝作品反映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創造能力和水平。”對于文藝領域來說,接地氣、增底氣、有生氣的創作是事業根本。用思想精神、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優秀作品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華美學精神,是堅定文化自信的最生動體現。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有講不完的中國故事。從夸父追日、大禹治水到臥薪嘗膽,從韓信點兵、木蘭從軍到岳母刺字,一個個飽含哲理、承載著中華傳統思想文化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魯迅先生說過:“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我們的祖輩先賢留下了無數的中國故事,成為文藝創作取之不竭的題材。特別是近現代以來,涌現出了無數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先進典型、改革先鋒、凡人英雄,成為我們講述中國故事最閃亮的坐標。
改革開放以來,一大批具有精神高度、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的優秀作品,展現中華美學風范,滋養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為我們講好中國故事留下了豐富的創作經驗。進入新時代,廣大文藝工作者不斷增強對中華文化價值、生命力、創造力的理解,科學理性認識傳統文化,結合現實變化,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并以生動的藝術實踐開掘和呈現中華優秀文化的美學內涵,積極關注時代生活,熱情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
第十次全國文代會召開以來,廣大文藝工作者用心用情用功地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2016年,中國內地電影市場總票房收入是457億元;到疫情前的2019年,這一數據達到了642.66億元。在這一過程中,主流電影迅速崛起。截至今年11月25日,電影《長津湖》累計票房達56.95億元,成為中國影史票房冠軍。專家認為,《長津湖》以全新的影像、視角和思想,呈現出具有史詩意義和風范的壯麗影像,成為新時代中國戰爭題材電影創作的一座具有突破意義的新界碑。
“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恒價值。”為什么優秀文藝作品受到歡迎?歸根結底在于,它們堅守了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了中華文化基因,展現了中華美學風范。中華美學講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講求言簡意賅、凝練節制,講求形神兼備、意境深遠,強調知、情、意、行相統一。這,就是文化自信的底氣。
(五)著力抒寫多彩的中國、進步的中國,展現新時代中國形象,彰顯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廣大文藝工作者始終不忘囑托,放眼世界,自信地與世界對話。
文明因交流互鑒而多彩,中華文化從來都是開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內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脈,取今復古,別立新宗。”魯迅先生的名言告訴我們,堅定文化自信不是故步自封、簡單復古,也不是唯我獨尊、盲目排外,而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五年來,廣大文藝工作者在積極對世界文藝廣泛借鑒中進行民族獨特創造,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互相學習和融合創新,為展現良好的中國形象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從昆劇《臨川四夢》巡演歐洲到京劇電影《曹操與楊修》獲得中美電影節最高獎,再到不少國產影視劇在海外熱播,舞蹈、雜技、美術以及民間文藝等接連走出國門,當代中國文藝的世界影響力不斷增強。
“我很榮幸受邀參加此次藝術周開幕式。文化交流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讓大家彼此了解,更加團結。”在11月8日剛剛由中國文聯等主辦的“今日中國”藝術周上,巴拿馬駐華大使甘林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作為中國文聯舉辦的綜合性展示中國當代文化藝術的品牌交流活動,“今日中國”藝術周不僅彰顯了文化自信、展現了良好的中國形象,也很好地增進了中外藝術家之間的友誼。
(六)“黨領導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人類文明新形態”,彰顯著深刻的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創新提出“人類文明新形態”概念。在《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中,再次強調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沒有文化自信,何來“人類文明新形態”?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上,廣大文藝工作者更應該以寬廣的胸襟、開闊的視野、深遠的目光、深刻的思維,向著人類最先進的方面注目,向著人類精神世界的最深處探尋,把提高文藝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內涵、藝術價值作為追求,不斷開創新境界、拓展新領域、構建新話語、建立新生態,不斷增強人民的精神力量,點亮民族精神的火炬,吹響時代奮進的號角,從“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高度,彰顯中華文化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和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