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見到其他地方的中秋節像忻城一樣熱鬧,也沒想到這里的節俗活動如此豐富。”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天晚上,站在廣西忻城土司老街上,來此考察的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民俗學者楊秀不禁感嘆道:“這次到忻城壯鄉過節,刷新了我對中秋節俗的認知。”
正如楊秀和其他專家學者所看到的,當天晚上的土司老街上擠滿了人,三條由雞血點睛的舞龍帶領的巡游隊伍在老街穿梭,大家自動為巡游隊伍讓出道路,舉起手機來記錄這熱鬧的場景。而在張燈結彩的街道兩旁,各家門前擺出供桌,供上月餅、水果、花燈等以及住戶們親手制作的各具特色的“小馬仔”。巡游結束,晚上9點,中秋供月大典在街心小廣場搭建的供月臺上上演,在土司樂舞、獻供、祭月、讀祝文、祭酒、獻舞等諸多儀式后,人們見證了一輪圓月緩緩掛上天空……
因應忻城壯鄉獨具特色的中秋民俗傳統, 9月18日至23日,由中國民協、廣西文聯、來賓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等聯合主辦的“我們的節日”——2021八桂民俗盛典·中秋小馬仔供月暨“壯族民俗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系列活動在廣西忻城舉行。活動吸引了來自自治區內外的數萬名觀眾來到現場,忻城壯鄉一派喜慶祥和的節日氣氛。
據悉,作為壯族聚居區的忻城縣,壯族人口約占總人口的90%,壯族文化豐富多彩,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廣西壯錦的發源地之一,有國內保存最為完整的土司衙署。同時,忻城壯族中秋節民俗也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與豐富的文化內涵。“在位于桂中南的壯族地區,中秋拜月習俗是非常隆重的,據老一輩人講,過去的中秋拜月習俗都是以自然村或以一村一鄉的宗族大姓聚集祭拜的。”貴港市覃塘區文聯主席韋捷介紹,在過去,每到農歷八月十五的晚上,圓月登梢,百家齊拜,茶酒餅果滿桌,拜畢,對歌、猜碼與講古是必不可少的;“時值秋收在望,田中谷物收成大局已定,拜月除了有祈福之意以外,還是秋收前的慶祝儀式,這個時候也是蓮藕收獲上市的季節,鄉間一片歡樂的景象”。
在壯族中秋節俗中,已有800余年歷史的十二生肖“小馬仔”供月習俗是具有代表性的特色項目。據當地傳承人介紹,“小馬仔”來源于土司文化,一般用米粉作為制作材料——將磨細、打漿和蒸熟后的上等白米舂細,搓成熟米團,切成若個小塊后捏成動物的形狀,蒸煮晾干后上色。在忻城,每年中秋節晚上,家家戶戶都把各式各樣的“小馬仔”和月餅、水果、柚子燈等“供品”一起擺上供桌,朝著月亮的方向祈福。
“近些年來,忻城十二生肖‘小馬仔’越來越成為出門在外的忻城人遙望家鄉的一種寄托,也越來越多地被其他地方的人熟知。”忻城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忻城縣文化廣電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樊紹光認為,“小馬仔”是中秋節俗留給忻城人的文化遺產,蘊含著大眾的勞動智慧,體現著男女老少知節明禮的精神文明。2020年,忻城“十二生肖小馬仔制作技藝”已列入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正如樊紹光所說,中秋當日沿街擺放上桌的各具特色的“小馬仔”,正是忻城當地居民“全民參與”節俗活動的一個具有代表性的縮影。“精致亮相的‘小馬仔’,以及乘月夜游的隊伍、廣場上的歌舞表演,無不在表現一個現象:大家都在用獨屬于自己的方式過著自己的節日,忻城的中秋習俗有著深厚的民間基礎。”
“‘小馬仔’供月習俗是忻城文化的牽掛和鄉愁”,在9月22日舉辦的“壯族民俗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研討會”上,楊秀發出了這樣的感慨。此次研討會圍繞“壯族中秋拜月習俗與祈福文化產業探析”“鄉村振興與民俗文化傳承與變遷”等論題展開研討。“深入挖掘忻城中秋拜月民俗、壯錦文化、土司文化內涵,多維度挖掘民俗文化助推鄉村文化振興”,成為與會專家學者的共識。
“講好‘小馬仔’供月故事,既可以利用節慶傳統來推進鄉村文明建設,又可以擴大忻城民俗文化影響力。這是發掘村落生計資源,以特色物產手藝助力鄉村經濟發展、推動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中國民協“中國節日研究中心”主任蕭放認為,依托社會大環境,根據當代社會需要,對民俗傳統資源進行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是實現村落內涵發展的振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