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中秋特別節目《花好月圓會》打造了一場國風盛會,“精美得猶如一部國風大片”,獲得不少網友贊嘆。
《花好月圓會》以兩位女主角中秋夜同游為主線串聯,由“秋節佳人圖”“繁華市井”“花車斗彩”“一觴一詠”“風花雪月”5個主要部分組成。B站邀請了中央民族樂團駐團作曲家馬久越、音樂人薩頂頂、國家一級演員殷碩等眾多表演藝術家加盟,還廣邀UP主,包括才疏學淺的才淺、古琴診所、混元Rysn、二十四伎樂等以國風作品著稱的創作者共計54位。UP主儼然成為節目的主要表演力量。
女主角“筱筱”作畫
節目在女主角“筱筱”的畫筆下展開,是平行時空的交點。因此,在節目中會看到唐代的齊胸襦裙,聽到宋代的詩詞,中秋夜會的長街上還有明末流行的儺戲,甚至在中原歌者和西域舞娘的斗彩中能聽到不少來自21世紀的搖滾樂鼓點。
中西結合 有容乃大
花車斗彩
“秋節佳人圖 ”之“舞”
“花車斗彩”中,民樂和鳴,羯鼓聲隆,兩輛花車,一是中原風格,一是西域風格,朱雀門前相遇,歌舞比拼,展開斗彩。中原歌者演唱的曲目《把酒問月》,是敦煌莫高窟的二創作品。作品前奏來自莫高窟壁畫上的原譜,前奏之外的部分由馬久越根據考古學家、音樂學家從敦煌壁畫上翻譯的25份殘譜改編而成。西域風花車上的舞娘旋轉蹬踏,身姿曼妙,跳的是西域胡旋舞。歌者與舞者各有千秋,勝負難分。而在“秋節佳人圖 ”中,當一群漢服女子練習舞蹈時,一西域服飾女子倏然而來,加入其中,與她們融為了一體。古風與胡風PK,漢女與胡女共舞,展現的不正是中華文化開放包容、兼容并蓄的特質?
古今對話 傳承不息
“秋節佳人圖”之“浣紗搗衣圖”原型來自唐代張萱《搗練圖》
“秋節佳人圖”之“珠玉羅盤圖”借鑒南唐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
“一觴一詠”之“飛花令”
“一觴一詠”之舞蹈《鯉影》
“繁華市井”中小攤上的“三星堆面具”
節目處處包含歷史與當代的碰撞、傳統與現代的交融,體現對中華優秀文化藝術的傳承。如“秋節佳人圖”,在情節和場景的設計上,還原唐宮仕女圖的畫面。其“浣紗搗衣圖”的原型就來自唐代畫家張萱的作品《搗練圖》,其“珠玉羅盤圖”中的奏樂場景能看到《韓熙載夜宴圖》的影子?!耙挥x一詠”部分,溪流水畔,水榭樓亭中三位詩人飲酒行宴,行飛花酒令助興,曲水中,舞者陳添化作一尾鯉魚,正月下暢游起舞,表演現代舞《鯉影》,與詩人對詩作樂遙相呼應。而在“繁華市井”中,則可以看到手工博主“才疏學淺的才淺”復原的“三星堆面具”和“三星堆手杖”,這些手工制作代表著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向往。
雅俗并存 精粹共賞
“繁華市井”中的“指尖技藝”草編
“繁華市井”中的提線木偶
“繁華市井”中的“萬載開口儺”表演
如果庭院中女子生活的“秋節佳人圖”是“雅”的體現,“繁華市井”中的街頭民俗表演則是“俗”的代表。兩位女主角走過中秋夜人聲鼎沸的“繁華市井”,草編、舉魚燈、皮影戲、川劇變臉、提線木偶戲等傳統民俗表演你方唱罷我登場,看得人目不暇接。最受關注的“重頭戲”則是儺戲“萬載開口儺”。這種儺戲大約誕生于元末明初,是江?省萬載縣當地?間驅?逐疫、祈福求平安的一種?俗活動。作為儺戲源頭的儺舞(鬼戲),是華夏文明中可考的最古老的一種祭祀活動,因此儺戲也是研究自然崇拜、巫術信仰時期的漢族先民為數不多的珍貴史料。本次演出團隊便來自江?省萬載縣潭埠鎮池溪村,共15人。表演中使用的具有現代藝術氣息的面具,實則已有幾百年歷史。
文武相會 致敬英雄
“風花雪月”
改良趙云甲
前面部分的輕歌曼舞、詩酒行吟是“文”,后面看似浪漫的“風花雪月”部分則是“武”。這“風花雪月”不是別的,是國家一級編劇閻肅說的“鐵馬秋風”“戰地黃花”“樓船夜雪”“邊關冷月”。它們展現的是中華兒女的英勇霸氣,屬于那些保家衛國的英雄。參演節目的“鐵羽踏白”團隊,身穿自己創作的盔甲,代表那些英雄,獻上“武舞”。其中一副“改良趙云甲”,甲片制式為古代高級指揮官才能配備的龍鱗甲,胸甲借鑒了法海寺壁畫中的增長天王像;肩甲部分的獸吞,取材自西安博物館的唐代金龍雕像;整體色調,則參考了京劇中趙子龍的白衣銀甲扮相。團隊成員曾表示,這套盔甲所有的元素都是為了烘托趙子龍的儒將形象,是“我們對儒將最美好的想象”。
節目尾聲,“風花雪月”轉換為女主角“筱筱”筆下的水墨畫
放天燈
節目尾聲畫面轉換,“風花雪月”中原本振臂高呼的將士們成了女主角“筱筱”筆下的水墨畫。她收起筆,走出房門,放飛天燈。B站進行特別設計,尾聲處網友發送的每一條許愿彈幕,都會變成一盞盞緩緩上升的祈福天燈。屏幕成為一方許愿小天地,網友的彈幕化成天燈,漫天飄飛。許多觀眾不約而同地刷著“山河無恙,國泰民安”,這是這個中秋,年輕一代對國家、民族獻上的最誠摯、最特別的祝福。在此,小藝也祝福祖國“山河無恙,國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