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漢劇藝術研討會在湖北武漢召開
于傳承中再認漢劇的坐標位置與藝術價值
“如果說漢劇是京劇的‘母親’,那么這位‘女兒’實在是太漂亮了,把‘母親’的光輝遮蔽了。”全國漢劇藝術研討會近日在漢召開,湖北、湖南、廣東、陜西、福建的漢劇藝術家、學者共聚一堂,就各地漢劇傳承保護工作展開交流。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鄭傳寅談及漢劇目前遭遇的困境時說:“漢劇是京劇創生的重要基礎,京劇把漢劇的長處都吸收了。京劇生旦凈丑四大行,都有若干分支,實際上把漢劇十大行都吸納進去了。把600多個漢劇傳統劇目和京劇進行一一比較,發現基本相同甚至完全相同的有503個?!迸c會專家認為,與京劇相似度太高,是于漢劇發展不利的特殊原因,也是主要原因。
漢劇《宇宙鋒》劇照
劇團“缺水”,傳承面臨“斷流”
據介紹,漢劇是一個積淀豐厚的劇種,在行當上,漢劇有十大行,一末、二凈、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貼、九夫、十雜,而且以“末”為主,這是對自宋雜劇以來的戲曲行當的全面繼承。在聲腔上,漢劇的聲腔是西北的梆子腔吸納了長江中游民歌和方言的長處創造的一種新的聲腔,它實現了南北戲曲音樂的融匯,張力很強。鄭傳寅認為,這些體現了漢劇藝術對中國古代戲曲的全面繼承。漢劇對京劇的創生有巨大貢獻,對其藝術形態的形成有重要影響,不僅如此,它于昆腔、高腔、梆子腔三大腔系之外,創立了皮黃腔系,涵蓋廣東漢劇、常德漢劇、滇劇等數十個劇種。其歷史地位不容置疑,藝術價值不能輕忽。
由于種種原因,各地漢劇均遭遇傳承乏力、創新不振,劇目演不了、觀眾成“路人”,人才荒漠化、院團邊緣化等多重困境。如湖北地區——鄭傳寅介紹,1956年,湖北省和武漢市有24個公立漢劇團,1962年,武漢漢劇院的成立。粉碎“四人幫”之后至1982年,湖北省還有14個漢劇團,1990年至2000年,湖北省的漢劇團紛紛解體,目前僅剩“一個半”。經鄭傳寅統計,漢劇傳統劇目中“一末”主演的戲超過一半,可是現在傳承下來的基本上都是“四旦”“八貼”戲,“末”“凈”的戲很少,“一末”“二凈”“三生”“十雜”等行當演員緊缺,甚至“二凈”基本上斷檔。
漢劇在陜西稱漢調二黃,清代曾是陜西第二大劇種,可與秦腔比肩。陜西省藝術研究院院長丁科民介紹,起初二黃文雅、秦腔火爆,后來文人參與創作,秦腔變得文雅了,文武兼備,部分取代了二黃的功能,抗戰時期,秦腔創作的抗戰劇喊出了救亡圖存的聲音,符合當時社會的氛圍、人們的心聲,無論為群眾演出還是慰問前線,都深受歡迎??箲饎倮?,關中已經沒有漢調二黃,陜南山區尚有,目前,陜西安康有1個縣級劇團,商洛地區有3個縣級劇團以演花鼓為主,還演漢劇,但只演折子戲,大戲演不了。
閩西漢劇在福建省發展較為穩定,目前演出團體有18個,國有團體2個,民營團體4個,民間班社12個,從業者近500人,年總演出場次千余場。然而,福建省藝術研究院理論研究室副主任張帆介紹,目前這一劇種行當、唱腔均有失傳。行當方面,重要行當烏凈已經失傳,沒有了這個行當,在排演《史碑鑒》《二度梅》時,烏凈角色只能改行當來演或者大段改音樂。聲腔方面,閩西漢劇旦行唱腔甩腔、花腔多,落音方式豐富,有時聲音拐一點彎,韻味就完全不一樣了,這些細膩的行腔變化無法記錄在曲譜上。閩西漢劇旦行表演藝術家鄧玉璇要求學生在學的時候不要看譜,她說“不識譜最好,我一句一句教,教得最像我”,而鄧玉璇等老藝術家都已高齡,傳承任務尤顯急迫。
“好容易有一棵值得送到中國戲曲學院培養的好苗子,我們又要承擔人才一去不返的風險?!睆V東梅花戲劇團團長、廣東漢劇表演藝術家李仙花表示,在她擔任漢劇院團管理者期間,送了好幾批人才到中國戲曲學院學習,有一部分不回來了,“我們要反思,為什么我們留不住人才。”李仙花認為,漢劇的歷史貢獻、現實影響被低估,導致漢劇從業者缺乏劇種自信?!皾h劇5個分支,除了湖北這一支在省會有劇團,湖南漢劇在常德、廣東漢劇在梅州、陜西漢劇在安康、閩西漢劇在龍巖等地,都地處經濟條件較不發達的市縣,人才吸引力、文化輻射力非常有限,中央政策難落實、資金支持難保障,令當地傳承保護難上加難。”
漢劇《王昭君》劇照
政策、研究“給養”,也要劇種自身“給力”
對于李仙花提出的難題,鄭傳寅表示,需要逐步恢復一批漢劇團,而且需要省級院團,最好是事業單位、傳承中心。同時,鄭傳寅還提出了文獻編纂等基礎性工作的重要性——要突出個性,就需要研究,找到漢劇的特點之所在,發揮自身優勢,不要走和京劇雷同之路。昆曲有《昆曲藝術大典》,豫劇有《中國豫劇大辭典》,漢劇至今沒有一部史,沒有大辭典,劇目材料遺失,很多劇本找不到了,演員資料也沒有了,很少有人為演員寫傳記。眾所周知,這些文獻編纂參與者眾、耗時長、經費高,需要政府立項,相關從業單位、研究機構共同參與。
“安康漢調二黃申報國家級非遺成功,當地對其就比較支持,商洛地區沒有申報成功,當地就不太重視,所以各地各級有關部門需要充分認識漢劇在中國戲曲和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價值,保護傳承形成政府主導、全社會廣泛參與的機制?!倍】泼癖硎?,昆曲有《蘇州市昆曲保護條例》、粵劇有《廣東省粵劇保護傳承規定》、烏蘭牧騎有《內蒙古自治區烏蘭牧騎條例》,漢劇也需要推動相關法規條例的出臺。
在人才培養方面,一些漢劇院團積極探索適合自身情況的方法模式,取得了一定的經驗。湖南省常德市漢劇高腔保護中心主任彭玲介紹,她的單位2012年以前是常德市漢劇團,由清末創設延續的班社同樂、文華于上世紀50年代合并而成。1983年,劇團將常德市藝術學校30多名學生整體招入,她就是其中的一員,如今保護中心延續這一培養方式,并將與湖南省藝術職業學院共同開設常德漢劇方向戲劇表演班,“成建制”培養常德漢劇后備人才。同時啟動了劇目搶救錄制工作,整理挖掘錄制老藝術家的舞臺影像,并計劃對老藝術家進行入戶采訪,記錄其風格、代表作等,做好資料梳理保存工作。
針對各地漢劇不易走市場,生存主要依賴政府財政支持,劇團發展受資金制約的問題,李仙花表示,需要建立基金會,相關部門主導、領軍人物牽頭,充分發揮社會力量。為此,李仙花表示,“角兒”就是影響力,各地院團要重視打造“角兒”,讓有實力的演員得到獎項、樹立聲望,擔當為行業發聲的代表?!?021年新年戲曲晚會上,5地漢劇首次合演《龍鳳呈祥》,得到觀眾和同行的認可,密切交流合作,將成為漢劇繁榮發展的有力因素?!崩钕苫ㄕf。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原所長王安奎在藝術本體上給予了建議。他表示,京劇等劇種在今天往往強調演人物,不要演行當,為了創造人物弱化行當或吸收其他行當的營養,這是應該肯定的,但是具體到漢劇,其行當比京劇分得要細,而且特點比較突出,一些行當又瀕危了,則需要回過頭來強化行當的特點,這也是為了更好地創造獨屬于漢劇的人物。劇目上,有研究說漢劇的一些劇目比如《草船借箭》等比京劇好,怎么個好法?需要深入挖掘,特別是要重視末角、生角劇目再發現,讓漢劇特色更為凸顯。舞臺呈現上,在許多劇種嘗試聲光電乃至歌劇化、舞劇化呈現的潮流下,漢劇需要向固有的古樸風格回歸,充分彰顯其古意、母體身份,提高劇種識別度。在其流布的5個地區,從聲腔、語言等角度入手,以特色劇目表現出當地的個性,塑造具有地域性格的人物?!皸钐m春戲里的人物一看就是河南人,魏明倫戲里的人物一看就是四川人”,人物性格鮮明、地域性強,劇種特點也會得到進一步張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