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生活 扎根人民
涵養文藝工作者的創造活力
在中國文藝萬花叢中,既有藏族人民口口相傳創作而成的《格薩爾王傳》、蒙古族英雄史詩《江格爾》和柯爾克孜傳記性史詩《瑪納斯》,也有孫犁、趙樹理、柳青、周立波等作家扎根生活,與人民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創作出《荷花淀》《三里灣》《創業史》《暴風驟雨》等一批經典名著。歷史和現實都反復證明,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人民的生活是文藝創作的可靠源泉。毛澤東在第一次全國文代會上鼓勵文藝工作者:“你們都是人民所需要的人,你們是人民的文學家、人民的藝術家、或者是人民的文學藝術工作的組織者”,發出了“我們歡迎你們”的深切呼喚。鄧小平在第四次全國文代會的祝詞中指出:“人民是文藝工作者的母親”,表達了對改革開放時期文藝工作者的殷切期待。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強調:“一切優秀文藝工作者的藝術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優秀文藝創作都為了人民。”這說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是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必由之路;堅持從人民群眾的多彩生活中汲取創作養分,是促進文藝高質量發展的可靠途徑。
生活的復雜性決定文藝創作內容的多樣性,文藝只有深入生活,才能煥發它從種子發芽到參天大樹的蓬勃生機。茅盾曾說:“文藝作品不僅是一面鏡子——反映生活,而須是一把斧頭——創造生活。”生活的喜怒哀樂是多元的,發展變化是起伏的,生活對人的影響是深刻的,人對生活的態度是不同的。文藝工作者理應準確把握時代發展,深刻體悟生活脈搏,清晰感知世情冷暖,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共情的能力,并將其有機融入文藝作品創作、典型人物刻畫和精神塑造之中。唯有如此,才能激發起人民群眾對文藝作品的熱情和共鳴。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中華大地上的動人故事是無窮的,文藝工作者可以扎根的廣闊天地也是無窮的。當前,文聯工作的重要著力點之一,就是努力完善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采風創作長效機制,積極組織各門類藝術家開展主題實踐和采風創作。應當千方百計創造有利條件,精心搭建多種平臺,引導廣大文藝工作者向人民學習、向人民請教,用筆墨丹青描繪壯美山河,用音符舞姿禮贊偉大時代,用光影熒屏講述動人故事,用方寸舞臺演繹美好生活。鼓勵他們在推拉搖移間記錄民情冷暖,在平凡生活中訴說非凡夢想。
文藝工作者不僅要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尋找創作素材,還應把優秀文藝作品送到鄉鎮農村、田間地頭。以各類文藝志愿服務活動凝結起文藝工作者和人民群眾的深情厚誼,是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走進人民的有效方式。特別是要在革命老區、邊遠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重點地區開展文藝培訓、支教、演出等活動,建立更深層次的結對幫扶機制,營造更全面的文藝志愿服務載體和形式,打通服務引導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努力實現文化發展成果全民共享。
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時間表已經明確。文藝工作者、文聯工作者必須自覺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到人民中去創作更豐厚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群眾,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激發人民群眾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強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