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研討新傳播媒介下的攝影教育,大家表示——
攝影教育應積極擁抱新媒體
“當下,在新的傳播媒介影響下,人們的交互方式變了,人人都是傳播者,攝影教育應該擁抱新媒體,抓住‘人的提升’這一教育的核心不變,研究、適應新傳播媒介,服務攝影教育” 。12月5日,在由中國攝協攝影教育委員會和北京攝影函授學院共同主辦的2020年中國攝影教育論壇上,北京攝影函授學院院長、中國攝協攝影教育委員會秘書長張希紅的一席話點出了本次論壇的主題—— “新傳播媒介下的攝影教育” 。論壇上,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和教育工作者從多種視角探討了新傳播媒介環境下如何做好攝影教育。
“全國有600多個攝影系,我們到底該教什么? ”中國美術學院中國攝影文獻研究所主任、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攝影部主任高初提出了攝影教育最基礎的一個問題。他認為,攝影教育需要放在檔案、研究、展覽、出版的龐大鏈條中才是有效的,攝影系應該鼓勵多樣化、個性化的教育模式,避免教學大綱的死板。高初通過對我國攝影教育現狀的分析,建議可以將攝影轉變為高校教育中的通識課程。他還分享了當下部分美術館長期荒置或者“帶病”運行的狀態,呼吁“攝影教育體系要培養會保存和修復攝影作品、會操作暗房的專業人才,真正達到學有所用,逐步形成良性的健康攝影教育體系。 ”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視聽傳播系副主任任悅梳理了國內外攝影系建立的歷史、攝影教育在中國院校的發展以及在高等教育中的位置等。她認為:“攝影教育不應以學生成為攝影師來作為評價標準,而是專注于將他們塑造成受過教育的、在技術方面也見多識廣的公民。學習攝影是為了了解社會,而不只是為了了解攝影。我們需要投入它,熱愛它,需要意識到攝影媒介對于當代人類生存的重要性。 ”
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學院院長、中國攝協攝影教育委員會委員宋靖結合北京電影學院攝影教育實踐提出,攝影教育的教學應該處理好紅與專的關系、知與行的關系、學與思的關系、成人與成才的關系,“攝影是實踐的藝術,作為高校,應該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人,引領學生扎根人民、服務人民,從人民中汲取靈感,與時代同頻共振,站在時代的前沿,記錄時代,為人民大眾服務” 。
“攝影已不局限于一種學科門類,而是跨界維度、跨界視域下的藝術表現手段,攝影教育須適應時代變化,實現多學科跨界融合,并將科技和新媒體語言融入當下的教學中,這對高校攝影教育的未來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上海美術學院攝影工作室主任、上海電影學院攝影系負責人敖國興結合海派文化的多元性、開放性和包容性介紹,將攝影教育與地域文化和地域資源相結合,因地制宜,開創個性化的高校攝影教育教學方式,也成為攝影教育的新型出口。
在青少年攝影教育方面,從事教育心理學、社會學工作20年的教育學博士蘭海認為,好的藝術作品能夠引起共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技術的進步,藝術離孩子們越來越近了。每個人都成為表達者,孩子也在通過包括攝影在內的表達過程中成長,“要特別注意培養孩子有效思考的能力,邏輯推理、關系理解、清晰溝通的能力。并注重讓孩子有責任地表達,給青少年群體更多機會。 ”
結合當前攝影教育體系中的教育機構發展情況,張希紅提到社會教育分層和體系建設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她表示,教育的核心是“人的提升” ,“好的教育體系才是教育機構最好的IP,應該建立科學的教育體系,一個科學的教學體系應該包括教育理論、教學大綱、課程設置、配套教材、配套教具、師資人力、教學實踐等,這些要素應有機結合,才能發揮積極的效能。 ”
“時代飛速發展,傳播媒介日新月異,對攝影教育改革創新和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顯得尤為重要。我們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積極適應新傳播媒介發展,保持攝影教育的先進性、廣泛性、多樣性、有效性。 ”中國攝協分黨組成員、秘書長高琴表示,要合作才能共贏,汲取各方面教育辦學好的理念、好的方法,不忘初心、牢記教育的使命,才能推動中國攝影教育走向更高水平。
當天下午,作為中國攝影教育論壇分論壇的高校攝影教育分論壇、社會(職業)攝影教育分論壇、青少年攝影教育分論壇同期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