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院學子 用畫筆記錄美麗鄉村
在《浙江日報》和中國美術學院聯合發起的“新青年大步走:與美麗中國一起成長”微紀錄活動中,12名中國美院學子來到仙居縣皤灘鄉萬竹口村,在畫筆下尋找文化的根,用畫筆記錄美麗鄉土文化禮堂的一角。
萬竹口村,距離皤灘鄉大約3公里,由于中青年都出去打工,留守的都是些老人和孩童。5天時間,美院學子在這里留下墻繪《孝——回家看看》,留下一幅幅書法一張張寫生,留下禮堂的創意、禮堂的設計……
在萬竹口村實地查看走訪并了解了村里對文化禮堂建設的需求和想法之后,這支年輕的設計團隊有了自己的設計構思:村史文化館、文藝陳列館、文化墻,甚至每個辦公室的指示牌都應該是有機的統一,互相有聯系,體現特色和設計感,以彰顯品質。
到萬竹口村的第一天正逢皤灘鄉的趕集日。提著籃子的老太、背著麻袋的大伯,還有高高興興的小孩,攤位上擺的是繡花的長褲、竹編的斗笠……同學們有的拿著手機拍照,從不同的角度細細端詳,有的在人群外提筆速寫,千姿百態的場面在筆下漸漸清晰起來。版畫系大三學生李戴維瞬間有了靈感:開始創作《孝——回家看看》。
第二天,為了早早地前往萬竹口村為村中的墻繪《孝——回家看看》打底,同學們早上5點剛過,就來到了萬竹口村。版畫系女生陳思瑾爬上1米多高的鐵架駕輕就熟,李戴維穿的是昨天從趕集攤上“淘”來的繡花褲,霍麗超頭頂竹編斗笠,抱著個大盆用顏料來回地揮灑著……實際的勞作總不是一帆風順的,如何給5.4米高、10米長的墻用長直線分塊就是個難題。怎么解決?上水,拉線,再輕輕一彈,長直的墨線便躍然墻上——萬竹口村黨支部書記陳封錦用木雕墨斗輕松解決,讓大學生大開眼界。
第三天,這幅長約9米、高約4米的《孝——回家看看》墻繪便完成了,這是萬竹口村文化禮堂一幅顯眼的壁畫,與村里近年來提倡的慈孝文化融為一體。
第四天,學生們開始了萬竹口村文化禮堂的設計。文化禮堂就是村民的一處精神家園。竹節為主體的村標,竹紋狀的辦公室指示牌,灰磚搭建的翹角檐,無一不是取自萬竹口村的老建筑中,這樣的設計元素,使得村民們非常樂于接受。87歲高齡的陳士元老人每天都來看同學們的設計,他贊不絕口:“這些都是我們身邊的東西,看著熟悉、親切。”
從村史文化館的全景圖,到門窗的樣式,從每個角落擺放器件的位置和順序,到燈光的角度、標牌的大小,即便是參觀路線,觀看的角度,都要思慮周全,帶隊的王昕老師說:“既然要做,就要做到極致,方顯美院設計的品質。”無疑,這就是這個年輕團隊對待工作的態度。
第五天,藝術新青年決定給萬竹口村留下更多的書畫,種下文化的種子。水田邊的黃牛、枝椏上的蜻蜓、門口吃飯的老人,都在畫筆下被定格成了永恒。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