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務要有"商量"意識
“沿線的站點只能在公交站臺看,很不方便。”近日,有市民向記者反映,武漢583路等公交車上的線路牌(俗稱“腰牌”)悄然變臉,僅顯示首末站,以往的沿線站點消失不見,感到很不適應。武漢公交集團介紹,趁今年更新車輛,選擇了一批公交車試點這種新的腰牌,從乘客適應度考慮,暫未大規模更換。
正如同武漢市公交集團解釋的那樣,公交車腰牌上僅顯示首末站,是符合國家規定的。而且,乘客等車來了再看站,的確有些耽誤時間,也不安全。但是,為何看似有理和體貼的決定,卻引來乘客不滿呢?其主因仍是一些公共服務領域的通病—對用戶體驗不夠重視。
一段時間以來,許多人坐公交已習慣了看腰牌乘車。而且,由于城市建設發展迅速,公交線路時常更換,部分公交站牌上的線路,與實際行車線路,并不完全相符。所以,有些乘客即便在公交站牌上看過站點,也要再看看腰牌確認一下。對于這些相對謹慎,趕時間,或是線路不熟的乘客而言,公交車突如其來的“瘦腰”,的確有些猝不及防,難以適應。
其實,公交集團在更換腰牌之前,事先通過媒體或公眾平臺,宣傳相應的國家標準,表達安全保障的需要,給乘客一段接受和適應的時間,同時及時準確地更新站牌信息,相信試行效果會好得多。
公共服務因其服務對象廣泛,持續時間長,難免遭遇需求不同,眾口難調,“腰牌”引發的爭議不過是個縮影。例如小區的綠樹該不該修剪,灑水車什么時段上路最合適,公交車上到底能不能吃東西等等,此類小中見大的瑣事,卻總能引起熱烈的討論和爭議,就是因為任何一些細微的變化,都可能對公眾生活產生影響。
由此看來,公共服務行業的相關企業和部門,應該培養和加強“商量”意識。解決問題,實施規劃都不可武斷擅行,凡事先與受眾打個商量,將用戶體驗作為評價工作效果的重要標準。唯有撲下身子,轉變觀念,善于聽取和綜合多數用戶的反饋意見,才能得到更為廣泛的贊許和認同,彼此的互動才會更為和諧順暢。
(編輯:文博)
· | 建設文化強國:公共文化服務的提升之路 |
· | 城鎮化要徹底打破城鄉差距 |
· | 《國民旅游休閑綱要》重視文化促進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