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綏文藝工作概況簡述
西北代表團晉綏部分文藝工作發言
周 文
晉綏的文學藝術工作,在黨的領導、人民政府的扶植下得到了成長與發展。從一九四○年晉綏解放區建立以來,每一個重大的斗爭任務,文藝工作者都無例外的參加了,留下了工作成績,這是與堅決執行毛主席的文藝方針和文藝工作者的整風學習分不開的,而且是有決定意義的。因此,本文的敘述,即以此為關鍵。
一 整風前的文藝工作
晉綏文藝工作,隨著晉綏解放區的建立而開始創建時,即根據了反“掃蕩”戰爭的頻繁,人民政府的初建,客觀上物質生活的極大窮困,及文藝工作者的少而弱,與工作發展有緩急之分等情況開始工作的,因此在那一時期可以說只是草創。當時關向應同志曾提出“建設敵后現實主義的文藝”,賀龍同志曾號召“為兵演戲”,文藝工作者即在這些正確的指示和號召之下進行工作,以戲劇活動為主,同時亦出版了文藝刊物和畫報等,有著若干成績,但由于晉綏文藝工作者多是新從城市來的知識分子,都很年輕,思想水準不高,對賀、關兩同志的指示堅決執行,但體會不深、對革命政策的了解尚差,作品中多數是觀點不明確,而且帶有濃厚的小資產階級味道的東西,有些同志的工作和作品則走了彎路甚至有的犯了錯誤。一直到毛主席延安文藝座談會的講話傳達到晉綏,晉綏文藝工作者才據以對自己的工作進行了檢討和開始了明確的轉變。晉綏黨的領導上采取了通過抗聯組織等辦法,有組織、有領導的幫助文藝干部下鄉參加游擊區的武裝斗爭與內地區的減租減息群眾運動,同時晉綏派到延安學習的許多文藝工作者,在延安的演出受到鼓勵(戰斗劇社),帶回了新的作風,因此這以后的文藝工作才開始了較明顯的貫穿了與戰斗、生產、教育結合的文藝新精神。廣場劇以戰斗劇社首倡,演出《逃難》等,七月、大眾等劇社從表演小型秧歌劇、快板、歌唱表演等配合政治任務的宣傳工作,進而演出表現減租生產的《溫家莊》,表現群眾性擠敵人據點斗爭的《交城山》;新歷史劇也有《陸文龍》的演出和《千古恨》的演出。群眾戲劇、秧歌及群眾性的小形式藝術活動上,雖有過號召與計劃(一九四○年冬有建設群眾劇團的草案),到處在自然的發展著,絕大多數并表現了新的政治內容與新的群眾生活的反映,但沒有得到文藝工作重要的幫助與指導。總之,這一時期,晉綏文藝工作是在根據地初建當中的摸索過程,工作是逐漸走向面向工農兵的,基本方向是對的,文藝工作者的觀點不明確則是嚴重的缺點。
二 整風以來獲得的成果
由于對敵斗爭的開展與根據地的工作逐漸深入,也由于文藝工作者一方面從領導上得到指示與鼓勵,一方面在農村較長時期的深入到各種工作中去,有了與群眾結合的初步鍛煉和實際的斗爭知識,在此基礎上,所以在整風學習中(四三年冬到四四年夏),對毛主席文藝座談會講話的學習才真正得到較深刻的體會,經過整風,使晉綏文風上確實得到了良好的轉變與一些成就,分別來看:
一、首先是戲劇工作,整風后劇作表現了特出的活躍,內容都與當時的政治任務密切結合,反映群眾生活也較為真切,形式上也有新的創造,受到農村廣大群眾的歡迎,起了推動工作的積極作用。《南京與重慶》(時事教育)、《大家好》(擁愛政策)、《王德鎖減租》(減租生產)、《鬧對了》(轉變民兵作風的)、《甄家莊戰斗》(晉綏重要戰斗)《大家辦合作》……直到《劉胡蘭》等的初次演出,這包括小型大型,話劇、歌劇,地方形式的劇本,使每個演出單位的演出節目得到了充實。當然這并不等于對劇作更高的要求的滿足,適時的新的劇作還是經常感到荒的,可喜的是經十年來的努力,培養了一批青年劇作者,已能寫作若干劇本供自己和群眾劇團演出。在改造平劇與地方劇(如山西梆子)方面,新觀點的歷史劇有《嵩山星火》、《廉頗和藺相如》、《紅娘子》、《千古恨》等,在經過思想改造后,表演方法都能力求思想性強,人物性格化,克服演舊劇的形式主義毛病,對舊藝人的思想改造,提高覺悟,團結他們一道工作,人民劇社等都有些經驗。從導演和演員修養方面來看,處理與表演農民、士兵的生活、思想、感情、語言上,都有了與過去不同的新的東西。由于缺乏及時的總結與理論指導和較充分的學習時間,從藝術上更加提高、洗練,使人物典型化,以及表演手法的統一、生動,尚是有缺點的。至于演員培養工作,從舞蹈、道白、練唱、發聲及演出上的一套工作制度,已取得些經驗。最后,由于專業劇團,小型地方劇與廣場劇的創作與演出,使群眾接受了郿鄠、小調等戲劇形式,也發展了道情(本地戲),許多藝術干部在群眾劇運上做了組織工作與供給許多秧歌劇本的工作,這使在災荒與窮困的時候,專業劇團減少的情況下,農民與士兵群眾性的文藝活動仍能夠堅持下去,表現自己的生活斗爭各方面,的確做了不少工作。
二、音樂工作主要是創作、演奏、整理三方面的工作。在創作上,分別供給部隊、地方歌唱來用,除寫作結合當時斗爭任務的如:對敵斗爭、練兵、生產、民兵、勞模運動等內容,并創造新的曲子外,還吸收民間新流行的曲子,對其新詞加以修改,給予積極因素使其推廣。各單位都有歌曲選集的油印小本子送到各地去,較大的聯唱有《滿天紅》、《翻身曲》等,這是有創作能力的音樂工作者的,工作的需要,往往舉行小范圍與大范圍的創作運動,這是群眾性較大的,連初學的青年也有創作的機會。在演出上,包括歌唱演出,配樂的樂隊工作,歌唱表演伴奏,民歌晚會,以及群眾大會的宣傳工作,一直到各學校的教唱與幫助演出工作,也是許多同志必須參加的,其中以地方風味的樂隊的建設較為特出與艱苦。在整理各種劇與民歌小調上,已經完成的有:戲劇音樂中的“山西梆子音樂概述”、“道情”、“郿鄠調”、“晉中秧歌”、“九腔十八調”、“燈影”;民歌中的“晉綏民歌”以及佛樂和其它民間音樂。這種整理工作對加強歌曲中、戲劇音樂中的地方風味是有其特殊重要意義的,但有系統的科學的批判研究做的還不夠,所以在創作中還未能表現出應有的作用與成績來,為廣大干部與群眾(包括地方與部隊)均一致歡迎的,富有民間風味而又雄壯的“軍屬的歌”的創作,也只是一點開始。
三、美術工作的設施與努力,首先表現在四四年的第一批年畫的出現,這肯定了年畫在美術工作中的重要性,從數量上說是不少的,共八九種,印刷份數亦多,因為美術工作者多系初學,制版、印刷條件又非常差,除表現了新的群眾生活內容外,質量是不高的,但每年均有新的改進,直到四八年,發展到《選舉圖》、《給軍屬拜年》、《領回土地證》等,從內容的取材,繪制的精細,色調的民間風味,都超過了以往的任何一年。年畫的內容從頭就堅持反映現實生活。領導上也給予最好的條件去完成此一為廣大農民享受的藝術作品,所有的美術工作者都參加了這一工作。其次,是群眾性的畫報(《人民畫報》與《戰斗畫報》),對象是農民與戰士,編排,色彩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其中,吸收了許多新學的干部、小學教員、戰士、學生的作品,刊載在畫報上,往往由群眾轉繪為壁畫,成為冬學與群眾夜校的教材,使聯系群眾的基礎更寬廣。發行的精細,也使畫報能順利的配合了當時的軍事、政治、生產等群眾斗爭,經常得到群眾的意見與反映。至于報紙上的插圖與連環畫,從一九四○以來,一直保持著它的特色——迅速的反映現實斗爭生活,密切的配合斗爭任務,在表現手法上單線條的木刻制版,頗得群眾的稱贊與鼓勵,也正是美術工作者把聯系廣大工農兵的工作放在第一位,必然得到的結果。比較加工的木刻如:《日本守備隊的生活》、《紀利子》、《何大慶》等冊子及單幅制作,也有一些,但不多,民間剪紙藝術的整理與研究,并創作新的作品或組織群眾創作,也做了些工作。此外,拉洋片也有些實驗,但僅止于實驗,尚未加以發展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