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工作發言
戴愛蓮
今天,在新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大會上,舞蹈部門能有一個發言的機會,這使我們舞蹈工作者感到萬分興奮!
舞蹈本來是勞動群眾反映勞動生活的,在古代是很普通的一種藝術;但隨著封建社會的發展,舞蹈就變成統治階級享樂的東西了。中國的情形就是這樣:封建勢力最鞏固的地方,人民的生活最消沉,民間藝術長期被掌握在統治階級的手里,大多只是為統治階級服務。
不過,近年來情形不同了。在人民當權的解放區,舞蹈已經從統治階級的手里奪回來,并且正在蓬勃的生長。解放區的老百姓普遍地喜愛秧歌舞,新秧歌舞反映了人民翻身的歡樂情緒,所以又叫“人民的歡樂舞”;同時,解放軍到那里,那里就歡騰鼓舞的扭起秧歌來,那里也就立刻充滿了一番新氣象。秧歌舞成了革命的情緒的象征。
再看看國民黨統治區。秧歌是被禁止的,而且把它當作十大罪狀之一;邊疆的民族舞也是被反對的,因為邊疆民舞被學生群眾所喜愛。凡是一切帶有群眾性的活動,國民黨反動派都看不順眼,都要加以迫害,譬如北平舞聯的同學因為搞舞蹈活動,有好些被列在黑名單上,又如中華舞踴會在昆明搞舞蹈運動,有一位朋友因組織舞蹈工作,給國民黨關在牢里有半年之久。不過國統區舞蹈總也開始生長了。
新的舞蹈運動在中國還只是一個開始。解放區的秧歌舞是有廣大的群眾基礎的,同時在民主政府的領導和培養下,已經有了很好的開始。現在,全中國的解放就在眼前,今后舞蹈工作在正確領導下,需要積極努力,向其他的姐妹藝術看齊:
關于舞蹈工作過去的情況和今后的路向,這里簡單的來談談。
一 解放區的舞蹈運動
解放區的舞蹈活動從紅軍時代就開始了,過去紅軍中常用歌舞活動報的形式,起著有力的宣傳教育作用,并有《兒童舞》、《海陸軍舞》、《丁鈴舞》等演出,這些是受蘇聯集體舞蹈的影響而產生的。
抗戰初期,在八路軍里有過《保衛黃河舞》,以及丁玲領導的西北戰地服務團演出的《打倒日本升平舞》等。在陜北和敵后的農民中,也有了表現新的內容的秧歌舞,并且也很廣泛;而在毛主席文藝座談會講話以后,新的舞蹈運動,就成為一個更廣泛的群眾運動開展起來了。
我們都知道,解放區的秧歌,實際上是歌、舞、劇綜合著相互幫助,從原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大秧歌舞往往是一個秧歌隊的開場和收尾。它也可以單獨存在的,舞的成份比較多,多半是表現群眾的歡樂的情緒的。
民主政府對于新興的舞蹈藝術是加以扶持和培養的,過去在華北聯大有舞踴組,東北大學有舞蹈班,第四野戰軍及青年藝術劇院有舞蹈隊,而且創造了戰士的舞和工人的舞,如《練兵舞》、《進軍舞》、《咱們工人有力量》等,很受群眾的歡迎,沈陽魯迅藝術學院也有舞蹈創造有鍛工舞勞作舞組,北平解放以后,四野舞蹈隊的《進軍舞》、《練兵舞》尤以進軍舞這一節目是反映部隊士兵生活的甚為成功的作品從東北一直演到華中都受到群眾的歡迎,一一六師文工團創造有舞劇《農夫與蛇》、《春耕》在沈陽等地演出也深得觀眾贊許,青年劇院的工人舞和華北第一文工團的《腰鼓舞》、《慶祝勝利大秧歌舞》曾多次在北平演出,內蒙文工團的舞蹈有反映內蒙人民畜牧生活的牧馬舞及柯倫村舞,蒙古舞成績也很好,這些表演工農兵戰斗與生產的人民藝術,在北平起了很大的影響,最近華北大學第三部正計劃成立舞蹈工作團來培養舞蹈工作干部和進一步研究與發展舞蹈藝術。
為什么從文藝座談會后解放區的舞蹈發展得這么快呢?主要的是因為掌握了毛主席的文藝思想,這表現在下面幾方面:
一、舞蹈和政策結合
拿延安為例,以魯藝為首的秧歌隊,主動的配合了當時慶祝蘇聯紅軍勝利及邊區發展生產的運動,創造了新的歌舞劇和新的舞蹈,如魯藝的《兄妹開荒》,腰鼓舞,保安處的生產舞,青年劇院的蘇聯紅軍舞等,起了鼓舞群眾,教育群眾的作用,老百姓叫新秧歌為“斗爭秧歌”,說明了它的本身是具有思想性和政治性的,這種思想是人民的愿望的集中表現,必然為群眾所愛戴。秧歌舞總是配合了各種運動和一定的節目演出的。
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真正來自群眾的藝術,必然為群眾所接受與歡迎。中國是個舞蹈形式很豐富的國家,全國各地都有秧歌舞,各地都蘊藏著豐富的寶藏。解放區的歌舞工作者虛心的向民間學習,并加以提高,以表現新的群眾生活。拿延安為例,魯藝就請了民間藝人來當師傅,專門派了干部向他們學習秧歌舞,鑼鼓點,腰鼓舞等,用了很大的熱忱和誠懇向民間藝術學習。解放區的藝術工作者,對民間歌舞的學習方法,都是向著這條路走的。又如聯大文工團在冀中看了老百姓的戰鼓,覺得戰鼓富有戰斗氣氛,氣勢很大,舞姿是從拳術發展來的,也很豐富,學校當局就把打戰鼓的農民藝人,請到戲劇系來教課。現在華大文工一團表演的戰鼓舞就是從那兒來的,這說明了向群眾學習是創造群眾藝術的基本條件。
但是,學習民間藝術,需要大膽的吸收它的健康部分,也需要大膽的刪掉它的不健康的部分,因為在農村經濟條件之下,民間藝術常常被掌握在地主豪紳手里,如秧歌舞中就有色情的舞姿。這一方面是農民對愛情的苦悶和發泄,對封建秩序在消極方面起了一定的破壞作用,另一方面是統治農民的地主階級利用這一點來消磨農民反抗的意志,因此秧歌舞一方面是表現了生動活潑的群眾氣魄,同時也含有一定的落后的因素;秧歌舞的改造是針對著舊秧歌的缺點的,新秧歌舞取消了丑角的臉譜,除去了色情的部分,全體化為一群工農兵,傘頭改為鐮刀斧頭,另外創造了新的舞步,健康的舞姿,在隊形上也有了豐富的變化,新的秧歌舞是掌握在人民自己手里的,這是基本上和舊秧歌不同的一點。
文藝座談會以后,秧歌運動的中心地——延安鬧春節,魯藝的新秧歌舞首先起了積極帶頭作用;魯藝及其他團體演出后,橋兒溝的老百姓很快的出現了新的秧歌隊,到第二年春節,延安就鬧得“熱火朝天”了,出動的秧歌隊有二十七隊之多,這些秧歌隊是由延安的群眾,工廠,學校,部隊,機關組織起來的,絕大部分是業余團體,這些業余團體表現了極豐富的創作能力,他們創作了一百五十種以上的節目,從秧歌劇,秧歌舞到花鼓,旱船,小車,高蹺,各色齊全,這些節目都是新的內容,參加創作者除職業的藝術工作者外,農民,工人,戰士,小店員也都參加了。此外,在各敵后根據地,也同樣的,甚至出現過幾百人上千人的農民大秧歌隊。從上面這個例子,可看出秧歌舞已掌握了從群眾中來,提高一步再推廣到群眾中去的原則,并啟發了群眾的創造能力,在普及和提高方面起了相互推進的作用。
秧歌舞的發展,在橫的方面是遍及得很廣泛的,解放區的每一個角落差不多都有秧歌隊,可惜沒有搜集到更多具體的材料來說明它發展的規模,根據一九四四年陜甘寧邊區文教大會的統計,陜甘寧共有九四九個秧歌隊,七十七隊新秧歌,半新舊的有二八九隊,群眾中差不多一千五百人有一個秧歌隊;在華北敵后數目更大更多,可以說有成千上萬的秧歌隊,由此可看出秧歌運動是一個廣泛群眾性的運動!
三、知識分子與群眾結合
前面所談的二點,都是知識分子與群眾結合而獲得的成績。這不但表現在秧歌舞方面,其他方面也有很生動的例子,譬如東北部隊的文藝工作者深入到各連隊去作文娛工作,就向戰士們學習劈刺呀!扔手榴彈呀,學習得很正確;原來戰士們練兵是數著一、二、三、四的,后來給配上音樂代替了數數字,把動作組織一下,就變成簡單的舞蹈了。這種舞蹈戰士們很喜歡,平常可以集體的練習,也可以搬上舞臺去表演,戰士們覺得舞臺上表演的“投彈舞”比實際投彈還做得好,做的有精神,因此也就鼓舞了他們的情緒;東野歌舞隊的進軍舞就是結合了群眾而創作的,很成功,表現了人民解放軍的偉大的氣魄。
人民革命解放戰爭將要徹底勝利,我們需要創造更多的,政治性藝術性兼優的作品,用來表現工農的積極生產的舞蹈,以及解放軍緊張愉快的戰爭生活,這需要舞蹈工作者和群眾更緊密的結合起來。在解放區一直是這樣做的,但還有做得不夠的地方,如秧歌舞進城以后,對工人的秧歌隊領導得還不夠,沒有更多表現工人生活的舞蹈出現,今后要更努力的去做,使民間秧歌走向集體化!解放區的舞蹈運動開展得這么快,主要的,是因為在新民主主義制度下,毛主席文藝思想的領導之下,知識分子與群眾結合之下而突飛猛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