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藝“活水”潤天山 石榴結籽同心連
——“說唱大美新疆,贊頌最美人物”——2023年中國曲協文化潤疆系列活動紀實
“說唱大美新疆贊頌最美人物”——2023年中國曲協“文化潤疆”系列活動中,采風團一行與烏蘇民間藝人合影。
人人稱道,“新疆是個好地方”。大漠孤煙的豪情、花海湖泊的柔情,可以說,它能夠滿足人們對于詩和遠方的一切遐想。7月24日至8月2日,“說唱大美新疆,贊頌最美人物”——2023年中國曲協文化潤疆系列活動圓滿完成。一支由40余位曲藝工作者、藝術家組成的采風創作團飽含澎湃的熱情,自五湖四海而來,行程跨越天山南北,發揮出曲藝作為文藝“輕騎兵”的獨特優勢和魅力,將一汪“活水”沁入遼闊大地,滋潤百姓心田。
活動伊始,帶隊的中國曲協分黨組成員、秘書長黃群就以三句話概括了此次活動的初衷:“用心說唱大美新疆,用情贊頌最美人物,用功演繹邊疆故事。”
這一次,無關風景,關乎心靈的觸動。
以文化人,榜樣力量追光前行
自2021年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名單公布起,中國曲協立刻面向全國曲藝界發起號召,以本屆道德模范為創作原型打造文藝精品,并于2022年8月開啟巡演。兩年磨礪,在全國演出近10場。在此次文化潤疆系列活動中,全國道德模范故事匯基層巡演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先后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八師石河子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蘇市、第一師阿拉爾市以及阿克蘇市開展4場演出。南北說唱《天問》、曲藝小品《老兵捐獻》、快板《沙海綠洲》、紹興蓮花落《拼命三郎劉虎》、二人轉《云嶺紅梅》、評書《帕米爾雄鷹》等優秀節目,以生活化的語言和群眾喜聞樂見的曲藝形式,真情贊頌全國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跡,每場演出都收獲觀眾的熱烈反響。
中國曲協副主席翁仁康用紹興蓮花落演繹的《拼命三郎劉虎》,原型正是新疆伽師縣水利局原局長劉虎——他為伽師縣城鄉飲水安全工程嘔心瀝血,用生命赴使命。雖然是以紹興方言說唱,創作者汪嘉寶特意將新疆特色旋律和現代元素融入作品。“40年前,我們也曾把蓮花落帶到這里,那時并沒有受到廣泛認可。沒想到如今這樣一個地方性的小曲種、年輕曲種,能在新疆巡演,被廣大的觀眾所接受、所喜愛,并為之動容,真是不可思議。”現場此起彼伏的掌聲讓汪嘉寶感動落淚。
一家三代守衛邊境70年。拉齊尼·巴依卡足跡遍布帕米爾高原,如同一只雄鷹永遠翱翔在祖國萬里邊防線上,他的故事在新疆大地家喻戶曉。臺上,中國曲協名譽主席、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劉蘭芳慷慨激昂講述《帕米爾雄鷹》,戍邊英雄的雄渾氣魄和堅韌意志蕩氣回腸。臺下,第一師阿拉爾市勞動模范李德華難掩內心的激動:“沒想到劉蘭芳來了!我們都聽過她的評書,老一輩藝術家講得確實好!”坐在他旁邊的李安高眼眶微微泛紅,哽咽著說:“這些道德模范的故事太震撼了,他們都是平凡的人,但都默默做著不平凡的事,是我們學習的方向。”
文藝助力,兵團精神耀時代新機
“你說它是城市,卻有田園風光;你說它是鄉村,卻有許多工廠……”1960年,詩人艾青來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八師石河子市,在這里生活的16年間,親眼見證了軍墾新城在荒涼戈壁上奇跡生長。他說:“我想寫一種精神,一種白手起家,與天奮斗的革命精神。”于是便有了這首對軍墾開拓者的熱情贊歌——《年輕的城》。
在石河子,采風團循著習近平總書記2022年7月考察石河子的足跡,先后走訪了八師一四三團農一連棉花種植基地、九連萬畝蟠桃種植園,放眼望去,農業生產現代化已實現萬里沃野的“豐”景。在阿拉爾,用胡楊精神育人,為興疆固邊服務的塔里木大學,作為南疆“人才蓄水池”處處生機盎然。行至兵團軍墾博物館、艾青詩歌館、七師軍墾水利史館、三五九旅屯墾紀念館、十六團新開嶺鎮塔河源、塔里木大學校史館等地,才更深理解何謂“兵團精神”。
從70多年前王震將軍率軍拉動“軍墾第一犁”,到如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已有11座建制城市;從荒漠、戈壁、鹽堿灘,到果園、糧地、棉花田,撫今追昔,一代代以屯墾戍邊為己任的兵團人,匯聚所有的熱情、智慧和力量,續寫著“生在井岡山,長在南泥灣,轉戰數萬里,屯墾在天山”的人間奇跡。奎屯河岸邊,藝術家就地與七師水利職工聯誼,《奎河情思》《兩個故鄉一樣親》訴說著情愫;塔里木河源頭,魔術、相聲、二人轉輪番上演,與連隊職工的歡笑喝彩盡情交織。采風團成員用心用情表達各自深深的敬意。
出發前,山東快書演員師亞峰專門以“七一勛章”獲得者、兵團第九師一六一團老軍墾魏德友為原型,創作了詼諧幽默又催人淚下的作品《追星》。師亞峰介紹,魏德友是兵團精神的典型代表,也是山東人,用山東快書講述老鄉的初心和堅守,更能體現一絲鄉情。而一路上的見聞,同樣觸及著中國曲協副主席、評話表演藝術家吳新伯的內心——一個以“棉花花開”為題材、反映新時代發展的作品萌生。
“新疆是文化藝術創作的富礦,兵團精神更是寶貴的財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李斌在座談交流中說:“我們如同沙漠一樣,渴望高層次藝術創作的滋養。”站著是守望的樹,倒下是不朽的碑。唱出英雄故事是曲藝工作者義不容辭的使命擔當,大家有感而發的創作熱情,或許印證了那句話——“藝術來源于生活”。
交融互鑒,“石榴籽”同心向藝
行走在新疆,“歌舞之鄉”的美譽讓這片土地獨具濃郁的親和力,民間藝術的豐富、厚重與博大,無時無刻不吸引著采風團的表演者、創作者不斷吸收多元化的養分。旋律響起,輕盈的舞姿與生俱來,各族同胞隨時隨地踏歌起舞,暢敘民族情。都塔爾、薩塔爾、達甫……眼花繚亂的民族樂器引得藝術家們都想上手一試。在烏蘇,當地民間藝人身著盛裝,新疆曲子、呼麥、熱瓦甫彈唱等非遺藝術響徹林間,大家與蒙古族《江格爾》說唱藝人同坐同唱,互學互鑒;在阿克蘇,高山草甸即是舞臺,當地維吾爾族、柯爾克孜族村民熱情洋溢,相邀一起跳起麥西來甫。機緣之下,采風團還促成了與新時代青年《瑪納斯》傳承人托合那力·吐遜那力的現場演出交流,他是世界唯一能完整演唱8部《瑪納斯》的瑪納斯奇居素甫·瑪瑪依的曾孫,豐富的唱詞、多樣的旋律、精彩的敘事,通過靈動的說唱展現出文化瑰寶的魅力,讓人沉醉其中。
基層文化建設關系到民心凝聚,關系到基層群眾的精氣神和幸福感。赴石河子曲協調研時,培訓教室里的少兒學員快板練習有聲有色,快板表演藝術家王文水現場耐心教學。石河子曲協于1983年8月成立,是新疆及兵團成立的第一家曲協組織。“曲協的基礎在基層,活力在基層,廣大曲藝從業者分布在基層,活躍在基層,基層曲協組織是聯系廣大曲藝工作者的最后一公里。”座談交流中,黃群激勵他們堅守初心,在作品創作和人才培養上邁上新臺階。
活動期間,恰逢八一建軍節。8月1日,青年曲藝演員走進武警阿克蘇支隊和阿克蘇軍分區,用2場曲藝名家新秀“送歡笑進軍營”演出向新時代“最可愛的人”致以崇高的敬意。武警官兵器樂表演《威鼓震天》意氣風發,一開場就將現場氣氛烘托得熱血沸騰;浙江省文聯帶來的臺州亂彈折子戲《擋馬》絕技張力十足,引得臺下觀眾連連拍手叫好。近10個節目一次又一次讓掌聲、歡笑回蕩,久久洋溢著“軍民團結一家親”的節日氣氛。現場,中國曲協副主席、曲藝作家暴玉喜格外激動,他意外了解到一位“最美官兵”在平凡崗位上默默奉獻,卻2次榮立三等功的“非凡”事跡,創作靈感就此涌現:“在這里感受到他們勇敢頑強的意志,忍不住想流淚。采風途中一直被感動,我想把他們的故事融合成一個人物縮影呈現給大家。”
歷時10余天,這場由中國曲協、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文聯主辦,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曲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曲協承辦,攜手浙江省文聯共同開展的“文化潤疆”活動,共舉行4場全國道德模范故事匯基層巡演,2場曲藝名家新秀“送歡笑進軍營”演出,2場進兵團小分隊演出,3場與當地民間藝人交流互動,2場創作座談,1場與基層曲協調研座談和21場采風活動。成員深入學習領會兵團精神和胡楊精神、老兵精神,擔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踐行者和傳播者,唱的是榜樣力量,頌的是時代精神,增進了雙向交往交流交融。天山雪松根脈相連,各族人民心手相連,曲藝“在場”,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