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派內畫:方寸世界,別有洞天
衡水內畫如意瓶《富貴吉祥》
一只玻璃瓶,一柄彎毛筆,一顆靈慧心。凝神聚思之間,手隨心動,細毫已經在寸幅之間的壺腹內壁游移,反向運筆,正面顯圖,勾描點畫。筆底所繪人物,頭臉不過豆粟大小,但五官清晰、神態生動。這便是神奇的衡水內畫。
“螺螄殼里做道場”
內畫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與鼻煙壺有深厚的歷史淵源。明朝萬歷年間,鼻煙壺由西方傳教士傳入中國,到清代時已流行全國,出現“人人相見遞煙壺”的盛況。人們嗜好鼻煙的同時,也“爭羨收藏器皿”,掀起了一輪鼻煙壺收藏熱,極大地促進了內畫藝術的發展。
內畫源于外畫,卻難于外畫。要在一個小小的瓶子里作畫,還是反手,難度可想而知。畫的時候不能換氣,因為手略微一抖就功虧一簣。內畫大師不僅能畫山水、花鳥、人物肖像,甚至能作出一幅《百子圖》,100個小人兒姿態各異,腦袋也就芝麻粒兒大小。因此,有人用“螺螄殼里做道場”來形容這門藝術,可謂一語中的。
內畫藝術分為“京、冀、魯、粵”四大派。京派起源最早,冀派規模最大。由于冀派誕生于河北省衡水市,冀派內畫又叫衡水內畫。
說到冀派內畫,不能不提一個人——冀派內畫的開山鼻祖王習三。王習三是“葉派內畫”藝術的第一位外姓傳人,師從內畫大師葉菶祺和葉曉峰。他在葉派內畫的基礎上,兼容并蓄,開創“油彩內畫技法”先河,并發明了獨特的內畫工具“金屬桿勾毛筆”,成為內畫界的泰斗和冀派內畫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小內畫 大市場
內畫雖小,卻潛藏著巨大的市場價值。
因鼻煙壺所具有的特殊藝術價值,從上世紀80年代始,鼻煙壺收藏正式在國內形成收藏門類,至上世紀90年代中期達到一個收藏高峰。今年5月27日落槌的香港蘇富比“瑪麗及莊智博珍藏鼻煙壺”專場拍賣再創“白手套”佳績,總成交額高達3420萬港元。
河北省工藝美術大師王千從事內畫鼻煙壺創作及收藏40年。據他介紹,一件省級工美大師的作品價格一般為10萬元,而其精品則在15萬元左右。目前的冀派內畫中,作品最具收藏價值的藝術家大約在100多位,基本為王習三的嫡傳及再傳弟子。
除了收藏價值,作為一種精美的工藝美術品,內畫的市場前景也極為可觀。為了順應時代發展和大眾需求,冀派內畫嘗試了一系列的創新,比如推出鼻煙壺主題系列套裝,創新載體開發水晶球、屏風、花瓶、筆筒、酒瓶、茶具、香水瓶等更為實用的內畫新產品,在市場上取得了很大成功。
目前,冀派內畫已經發展為衡水標志性的文化產業,從業人員近4萬人,年產值超10億元,占全國內畫市場份額的95%以上,產品遠銷歐美等海外市場。
“李逵”遭遇“李鬼”
跟唐卡、皮影等非遺項目一樣,冀派內畫在面向市場求生存的過程中,也遇到假冒偽劣惡性競爭。
王千算了一筆賬,一位藝術家的創作鼎盛期也就20年時間,按照每月兩件精品來算,能有400件至500件作品留存,這已經是一個非常樂觀的數字。這樣少的作品是無法滿足一個越來越龐大的收藏群體的。
在巨大的利潤驅動下,部分企業、商人做起了魚目混珠的生意,以次品充當精品,盜用名家品牌。最近幾年,內畫市場上出現一些用照相法制作素描稿作偽的作品。這種方式的基本原理是將放大的畫面素描稿拍照,制作出黑白底片,再把化學制劑涂在鼻煙壺內壁上,然后將素描稿底片固定在鼻煙壺上,用強光照射后洗掉沒有固化的多余制劑,留下來的是有顏色的素描稿,最后在素描稿上繪制著色直至完成作品。
針對這一現象,衡水市內畫行業的大小企業采取一系列的維權措施,比如成立衡水市內畫協會負責協調行業秩序,規范畫工,提高作品質量,定期評審、定級、頒發證書和獎章等。衡水習三內畫藝術有限公司還將“習三”二字注冊為商標,借用法律維護權益。
人才素質是未來發展的關鍵
除了過分追逐市場利益的主因,從業人員整體素質不高也是導致冀派內畫質量參差不齊的一個重要原因。
專家們認為,目前冀派內畫作品大概分為3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大眾化的工匠作業,這樣的作品完全以臨摹為主;第二個層面是工匠在技術熟練的基礎上加上了個人創作,但往往內涵不夠;第三個層面就是內畫藝術精品,原創性強,格調高雅,完全體現作者個性與精神的抒發,是讓內畫藝術走出低俗化、邁向藝術殿堂的出路。
衡水習三內畫藝術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自勇說:“內畫發展的根本動力來自從業人員整體水平的提升。”提高內畫人才素質成為制約冀派內畫未來發展的關鍵。
作為冀派內畫的排頭雁,王自勇的父親王習三早在1996年就依托公司,成立了衡水習三內畫藝術培訓學校,由習三內畫院的高級畫師授課,培養內畫人才。2012年,河北大學工藝美術學院也開設了內畫班,一批已在內畫領域有所建樹的藝人走進了大學校園,修煉內功。
此外,在培養傳人的同時,冀派內畫也探索了一條“以博物館促進非遺保護”的特色道路。衡水習三內畫藝術有限公司先后在衡水、石家莊、北京建立了3家不同規模的博物館,免費對公眾開放,宣傳內畫知識,不定期地舉辦展示活動。其中,石家莊內畫博物館的規模最大,不僅展出大量的內畫工藝品,還引入了河北省其他的非遺項目及民間藝術精品,形成了展銷一體的藝術平臺,滿足大眾觀賞、互動、體驗、購物的多重需求。
關于創辦博物館的初衷,王自勇說:“很多人不了解內畫,不知道內畫的文化內涵和創作過程。我們希望通過博物館這種形式,來宣傳展示這門傳統藝術,傳遞這些文化知識,從而提高大眾對內畫的關注度和認知度。”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