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木偶藝術的守護人——王景賢
1992年底,王景賢第一次走進泉州市木偶劇團的院門。小小的庭院如同大雜院一般雜亂無章地搭滿了臨時建筑。當時,這個劇團負債近20萬元,已經有三個月發(fā)不出工資,很多演員心生去意。
懷著對提線木偶藝術的熱愛之心和難以釋懷的責任感,王景賢離開了泉州市文化局舒適的辦公室,來到這個“大雜院”。20年之后的2012年,泉州市木偶劇團入選“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優(yōu)秀實踐名冊”,實現(xiàn)我國在此項目零的突破。
“爭生存、求發(fā)展”仗劍天涯
王景賢,泉州市木偶劇團團長,國家一級編劇。1981年,他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福建藝校第一屆編劇大專班。三年后憑借畢業(yè)作品《顛倒乾坤》所取得的巨大成功,王景賢成為全省最年輕的專業(yè)編劇,進入泉州市文化局工作。
1992年12月1日,王景賢正式赴任泉州市木偶劇團。他婉拒文化局保留其原待遇的美意,執(zhí)意與團員按照同樣標準領取薪酬。
為了穩(wěn)定隊伍,王景賢各有側重地成立了兩支演出隊并大膽起用青年演員,為他們提供舞臺實踐的機會,重燃他們對泉州提線木偶藝術的熱情。上任頭兩年,身為團長他連一張像樣的辦公桌都沒有,王景賢索性拎起皮包,帶著油印的宣傳材料開始了對泉州提線木偶不遺余力的推廣。
很快,劇團恢復了排練、演出,甚至走向海外進行交流演出。1995年的新年,王景賢向全團人員擲地有聲地宣布:“從今天起,我們沒有內債、外債,大家領著工資奔向新的一年!”時至今日,很多團員回想起那一幕依然熱淚盈眶。
2002年,泉州提線木偶被聯(lián)合國亞太文化中心列入“傳統(tǒng)民間表演藝術數據庫”;2005年,泉州市木偶劇團被授予“聯(lián)合國南南合作網木偶藝術項目示范基地”;2006年,泉州提線木偶戲入選首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8年,泉州提線木偶登上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舞臺;2012年,泉州市木偶劇團入選“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優(yōu)秀實踐名冊”,實現(xiàn)我國在此項目零的突破。
這20年,王景賢帶領著泉州市木偶劇團一路征程,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每當有人問起是什么力量支撐他堅守20余年,他總是笑著回答:“一是劇種本身的魅力牢牢地鎖住了我,還有就是責任在肩,再難也要把它挑起來!”
“戲比天大”的職業(yè)道德
泉州提線木偶戲作為我國不間斷傳承歷史最長,文化積淀、藝術積累最為豐厚的傀儡戲種入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之后,王景賢考慮更多的是如何履行好這份職責。學術研究、整理出版文物資料、搶救復排傳統(tǒng)劇目以及后繼傳承人的培養(yǎng)是他踐行非遺保護與傳承的四條主線。
王景賢很早就意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不僅僅是技藝。于是他提出了技藝傳承、劇目傳承和文化傳承三個層次的概念。為了讓年輕一代演員受到更系統(tǒng)、更有針對性的指導,王景賢正努力恢復“以師帶徒”的傳統(tǒng)授課方式,目的在于培養(yǎng)和建立師徒間的情感與責任,以傳承劇種內部的倫理道德,來保證傳承的可持續(xù)性與質量。“非遺傳承的目的,是讓劇種保持生命力,而不是讓它成為‘木乃伊’。”王景賢說。他不僅重視對傳統(tǒng)劇目的挖掘與復排,同時還致力于在繼承傳統(tǒng)劇目精髓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演出貼近當代觀眾審美追求的創(chuàng)新劇目。其中,《古藝新姿活傀儡》、《欽差大臣》多次獲得國內外大獎,后者曾兩度進入“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精品劇目提名”,2012年榮獲國際木偶聯(lián)會大會暨國際木偶節(jié)最高獎——最佳劇目獎。
技藝傳承與劇目傳承歸根結底還是對文化的傳承。泉州提線木偶戲根植于閩南文化沃土,在其傳統(tǒng)劇目中保存著大量關于閩南地區(qū)民間信仰、習俗的內容,與之一并傳承下來的還有一代代藝術家對藝術的敬畏之心和以“戲比天大”為核心的職業(yè)道德觀念。隨著時代的變遷,技藝將不斷發(fā)展,劇目會日益豐富,但是蘊含其中的文化根脈不會改變。王景賢常說:“‘戲比天大’是老祖宗留給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正是因為他們‘視戲如命’,泉州提線木偶戲才能成為世人景仰的偉大藝術,才能歷經千年傳承至今。”
豐富藝術履歷,培養(yǎng)后繼傳承人
繼根據俄國作家果戈理諷刺喜劇改編的提線木偶戲《欽差大臣》之后,王景賢又出人意料地將中國經典悲劇《趙氏孤兒》以提線木偶戲的表演形式搬上舞臺。在3米多高的高臺之上,演員們手執(zhí)30余條細線,懸絲而下,精準地操控著舞臺上小小的偶人演繹“仁義禮智信”的大命題。這一創(chuàng)舉不僅拓展了木偶戲的題材和表現(xiàn)內容,更賦予其深刻的思想意涵。
作為團長,王景賢此舉另有深意:演出《趙氏孤兒》的這批演員將在2013年完成一次重要的轉型,即從以“演”為主變?yōu)橐浴敖獭睘橹鳌K麄儗⑴c新團員締結師徒關系,履行傳承泉州提線木偶戲的神圣職責。這一代演員曾經成功地演出過經典喜劇《欽差大臣》,此次排演悲劇,王景賢是為了豐富他們的藝術履歷。這“一悲一喜”的歷練大大提高了演員解讀角色和劇本的能力以及舞臺表現(xiàn)力,對于日后的教學至關重要。
關于演員梯隊建設的問題,王景賢的目光并沒有停留在團里,而是看到了提線木偶更長遠的未來。2006年,福建藝校泉州分校創(chuàng)辦“06級提線木偶表演大專班”,2011年泉州市木偶劇團又與上海戲劇學院聯(lián)合招收本科生,為提線木偶的傳承搭建后備人才培養(yǎng)的平臺。
20年來,在王景賢的帶領下,泉州市木偶劇團獲得的獎項、殊榮難以計數,而他卻將獎狀、獎杯鎖在一間資料室里。“身為藝術工作者不要只看獲得了什么,要想想能為后世留下些什么。”王景賢以這種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充滿責任感的憂患意識以及關照木偶藝術事業(yè)長遠發(fā)展的廣闊視角守護著我們共有的傳統(tǒng)藝術瑰寶。他不僅是一位優(yōu)秀的院團管理者,更是泉州木偶藝術的守護人和開拓者。
(編輯:單鳴)
· | 木偶絕技聚開封 清明時節(jié)競爭艷 |
· | 退休教師王煥均和他的“木偶孩子們” |
· | 上海木偶賞析講座進社區(qū) |
· | 湖南木偶皮影澳門演出鬧元宵 |
· | 雙語《蝴蝶》·偶·小舞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