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西安鼓樂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田中禾
有多大勁兒使多大勁兒
——記西安鼓樂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田中禾
田中禾(左一)
他手中揮動的并不是指揮棒,卻可以用鼓聲的高低、疏密,用揮舞的手臂、或正或側的腰身,以及投入的表情,向笙、笛、管、鐃、梆子手們傳遞著音樂的信息,控制著旋律輕重緩急、起承轉合的微妙變化。他徜徉在音樂的海洋中,把自己融入人物故事的情感激蕩里,借助鼓樂之聲表達出來,再現著那沉淀在悠悠歲月之中的精彩華章。他,就是西安鼓樂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田中禾。
功到自然成
集賢鼓樂是西安鼓樂的重要一支,是散落于民間的唐代宮廷音樂,1000多年來,集賢鼓樂在民間鼓樂藝人的努力下代代相傳,田中禾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
田中禾出生于陜西西安周至縣南集賢西村的一個鼓樂世家。他的爺爺是樂社中的定鑼把式,父親是管子演奏家和打鼓拍能手。前輩們演奏出的純正悅耳的曲調和表演時令人叫絕的舞勢,在田中禾幼小的心靈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父親每次去樂社排練或演出,田中禾都要跟著去,不論寒暑陰晴從不缺席。最令田中禾著迷的,是樂社鼓手面前擺放的4個大小不同的鼓。當時樂社里的鼓手是一位年長的老人,一次觀看排練時,趁著老人正在安排演出事宜,田中禾偷偷拿起鼓槌兒敲起了戰鼓,老人家當即奪過鼓槌兒在他的頭上敲了一下,嚇得他抱頭欲哭,老人家見狀將他拉到跟前,撫摸著他的頭叫他不要搗亂,等他長大了再傳授鼓樂技藝給他。這位老人就是他后來的恩師——西村樂社第四十五代傳人張有明。
田中禾走上鼓樂之路,除了他自己的悟性和努力之外,離不開張有明的精心教導與栽培。1957年,父親把小學畢業的田中禾領到張有明家,正式拜師學藝。張有明對弟子的要求特別嚴格,練習時稍不到位就得重新開始,直到滿意為止。平時學練溫習,田中禾就在自家的墻上、炕邊練鼓點、習唱譜。為了練好本領,他堅持早起、晚睡,連走路時都用雙手在肚子上練。功到自然成,沒過多久,田中禾便得到了師傅的認可。
堅持不“丟手”
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在“破四舊”的口號下,樂社被改編為紅色宣傳隊,許多藝人被納入大隊劇團演唱革命樣板戲。躺在病床上的張有明擔心鼓樂會失傳,對田中禾說:“你要堅持,不能丟手,別人可以忘,你不能忘,你忘咧,爺這輩子的心血就全完咧!”田中禾堅定地答道:“您放心,我不會忘!”1968年,恩師辭世,田中禾一直牢記師父的叮囑,利用工余時間練習技藝,并對樂曲進行分類、整理,記錄下來以防失傳,期盼著有朝一日能把師父所傳的無價之寶再現于世。改革開放后,田中禾開始謀劃復興鼓樂社。1992年春節,在村委會的積極幫助和支持下,西村樂社終于“東山再起”。
田中禾每次演奏總是全力以赴,常常累得滿頭大汗。老伴多次勸他:“你不會不要使那么大的勁兒?”田中禾卻總是笑著說,情緒到那兒了,由不得人。漸漸地,田中禾名氣越來越響,被樂迷們譽為“鼓神”。
近年來,鼓樂社多次參加國家、省、市文藝表演,受邀赴北京、廣東、江西、重慶、甘肅等地演出,廣受好評。先后榮獲國內多項大獎,并為許多國家的駐華使節、音樂家、留學生演出。外國友人交口稱贊西安鼓樂是“中國古代的交響樂”,而這值得驕傲的推崇自然與田中禾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做得還不夠”
幾十年來,田中禾致力于鼓樂的傳承與發展。要使鼓樂振興,最重要的是要有人才。老藝人們正在逐漸凋零,這樣下去樂社發展將難以維持。田中禾總會想起師傅的諄諄教誨、殷殷囑托,告誡自己“只要堅持就有希望”。他心中認定這樣一個理兒,鼓樂是老祖宗傳了上千年的好玩意,不能在他這輩人手里斷了,要讓更多的年輕人來共同參與。
從上世紀90年代起,田中禾便一心想著怎樣既保持樂社的演出質量,又盡可能多地吸收新鮮血液、培育鼓樂人才。為此他不知熬了多少個通宵,設計了多少套方案。2000年,田中禾擔任了鼓樂社社長。面對大量村民出外打工,難以招收到男性成員的情況,他打破鼓樂傳男不傳女的舊傳統,招收了17名女學員。入門儀式上,田中禾帶領大家向歷代老藝人的肖像行鞠躬禮,他還帶學員們到老藝人曾經排練的場地去參觀。他說,參觀這些場所是讓大家了解老藝人傳承鼓樂的艱辛,希望大家向老一輩藝人學習,通力合作,將鼓樂傳承下去。在田中禾的帶領下,經過長期的教學排練,鼓樂社迅速壯大起來。現在,眾多學員已經學成出師,雖然在他們當中有些學員的技藝還略顯稚嫩,但這已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接班人的問題。不過在田中禾看來,對于西安鼓樂的傳承和發展,自己只不過做了一些應該做的工作,而且做得還很不夠。
(編輯:單鳴)
· | 有多大勁兒使多大勁兒 |
· | 中原作家群:關注現實 厚重大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