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兒童一個人的“拾遺”路——記吉林省前郭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億力齊
一個人的力量能有多大?
6年間,在沒有經驗、缺少經費,甚至連時間都不充足的情況下,他反復進出200余個村屯,搶救出119個國、省、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用尋回來的、散落在民間的無價瑰寶,證明了一個人的力量也可以無窮大。
他就是吉林省前郭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億力齊。對于充滿艱辛的非遺搶救和保護工作,億力齊這樣總結:“我深愛我所從事的工作,它就像小時候幫媽媽翻柜子找東西一樣,令人感到高興與滿足。那些深藏在‘柜子’底下的東西就是我們的‘傳家寶’,我要讓我的兄弟姐妹們知道我們的寶貝,再帶著對先輩的愛去保護它、傳承它。”
在緊迫時受命
在吃了幾次“閉門羹”后,記者終于在億力齊簡陋的辦公室里找到了他?!拔也辉趺丛谵k公室呆著,從當記者到干這一行,都是靠腳底板兒‘吃飯的’,不跑不行?!泵媲镑詈诘拿晒抛鍧h子億力齊,少了幾分文化工作者的儒雅,多了幾分樸實。
2006年,各級地方政府響應中央號召,開始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前郭縣文化新聞出版局的領導找到億力齊說:“這項工作最適合你干,但局里現在沒有經費,不過有錢沒錢就交給你干了。”
只帶著這一句話,億力齊開始了一項在全國文化領域里尚屬全新的工作。沒有經驗可循,他就一邊學習一邊工作;沒有經費,他就調動自己做記者時積累的人脈關系;沒有頭緒,他就奔走在城市鄉村間,尋找蛛絲馬跡。
一次偶然的機會,億力齊在松花江附近的村屯中,找到了一位親歷過捕鰉魚的九旬關姓老漢。在為其申報項目后沒多久,老人就去世了,一些對捕鰉魚感興趣的專家也沒來得及一見。億力齊說:“這件事對我的觸動很大。我意識到自己不僅是在缺乏經驗和資金時受命,更是在與時間賽跑,在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即將消失的緊迫時刻,承擔著這份重要的工作?!?/p>
在消亡前搶救
億力齊說:“開始時是新鮮感把我領進這一行,現在則是神圣感與使命感帶著我跑?!逼詹榈膸啄昀铮瑑|力齊時時像一根弓弦上的箭,聽到哪里有消息,就“射”向哪里。
在一次踏查中,億力齊聽說前郭縣西部村屯有位70多歲的包老漢,會一種蒙古族說唱曲藝形式——烏力格爾。億力齊非常興奮,第一時間趕到,可無論怎么說,老人和他的家人都一口咬定不會。
“我先后去了3次都沒有結果,后來通過朋友打聽,才知道老人在‘文革’時遭到過迫害,發誓終生不再說一句烏力格爾?!眱|力齊說。他找了個晚上,買了好多水果,熱情的蒙古族人邀請他一起喝酒,億力齊趁機給老人講國家政策,還講了幾個“人亡藝絕”的實例。
在億力齊的勸說下,老人流下了眼淚,唱起了久違的烏力格爾。當晚老人唱到半夜,一個個歷史故事也在說唱中鮮活起來。第二天,老人又唱了近一天。
在傳承中保護
6年多的時間里,億力齊搜集整理了200多個項目,最后合并成119個,其中國家級項目9個,省級項目42個。守著這些寶貝,億力齊非但沒有覺得高枕無憂,反而覺得越發緊迫:“這些遺產本身的特性,決定了傳承才是最大的挑戰?!?/p>
在搜集的過程中,億力齊同時注重對傳承人的認定與扶持。前郭縣168個傳承人,都是他逐一走訪認定的。在億力齊的手機里,這168個人的聯系方式一個不落。只要說到一個項目,他就能說出傳承人是誰,家在哪兒,家庭情況如何。“對我來說,這些人都是‘熊貓’,要給他們創造好的傳承環境。”億力齊說。
為了讓傳承人主動展示并傳承技藝,億力齊募集資金給傳承人發獎金,并從2008年起,在沒有借鑒資料的情況下,制定傳承人管理制度,走在了全國前列。
目前,前郭縣已形成了老中青三代傳承人脈絡。億力齊也成了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QQ群的群主,哪里需要演出,他就聯系傳承人。不僅使傳承人賺了演出費,還更廣泛地展示了才藝。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