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院校全面參與非遺保護進程
首批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范專業點公布
職業院校全面參與非遺保護進程
由教育部、文化部、國家民委聯合遴選的首批全國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范專業點名單日前出爐。中央美術學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的美術繪畫、北京市雜技學校的雜技與魔術表演等100個專業入選。
這是三部委就加強職業教育與民族文化建設的對接所做出的一項重要部署。三部門的通知指出,開展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范專業點建設,既是推動相關職業院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的現實需要,也是發揮國民教育在文化傳承創新中的基礎性作用,服務民族特色產業、文化產業發展的迫切要求。
此前,許多職業院校,尤其是藝術職業院校已經主動承擔起保護非遺的責任,在推動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探索出了非遺保護的院校模式。中國藝術職業教育學會的專家認為,三部委開展的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范專業點建設,將為職業院校全面參與非遺保護的進程提供更為廣闊的平臺。
非遺保護的生力軍
此次入選的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范專業點來自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100所職業院校。觀察示范點名單可以發現,入選專業尤其是專業之下的“民族文化技能方向”基本上都可以在我國已經公布的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找到蹤跡。
事實上,長期以來,我國的職業院校,尤其是藝術職業院校一直在承擔著非遺保護的責任。對我國藝術職業教育發展史相當熟悉的中國藝術職業教育學會顧問蒯小棣介紹說,我國的藝術職業院校絕大多數都是從戲曲學校發展起來的。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他們將培養戲曲藝術人才作為自身的使命與特色,為保護這些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出了重要貢獻。
與父子相傳、師徒相授的傳統非遺傳承方式不同,由藝術職業院校開展的非遺保護有著自身的特點,中國藝術職業教育學會副會長何華平將其稱為“非遺保護的院校模式”。他認為,職業院校承擔的非遺傳承工作,既吸收、借鑒了傳統意義上父子、師徒口傳身授的方法,又結合時代的發展、現實的需要以及現代職業教育的理念進行了創新。它們與原生形態的非遺傳承一道,共同推動了我國的非遺保護工作。
從自發到自覺
由于學校設立的初衷,就是為了給戲曲表演院團定向培養人才,上個世紀90年代之前,多數藝術職業院校在承擔非遺保護的職責上只能算是自發的。上個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戲曲市場的低迷,許多學校逐漸放棄了戲曲專業的辦學,轉而向非戲曲、非表演類專業拓展。絕大多數學校的名字也由原先的戲曲學校更改為藝術學校。
不過,也有許多學校并沒有因為戲曲市場的不景氣而輕易放棄這一辦學傳統。比如,江蘇省戲劇學校就一直堅持京、昆、錫等戲曲專業的辦學,湖南藝術職業學院盡管已經升格為綜合性藝術大專院校,也一直沒有放棄花鼓戲專業的招生。此外,浙江藝術職業學院的越劇、山西戲劇職業學院的晉劇專業、四川藝術職業學院的川劇專業也一直不間斷。
而進入新世紀以后,隨著各級政府對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工作愈加重視,職業院校承擔非遺保護的自覺性越發提高。2006年,在江蘇省文化廳的支持下,江蘇省戲劇學校在全國范圍內首次實施了京劇專業“免收學費”政策,取得良好效果。此后,上海、北京等地也紛紛推出戲曲類專業免收學費政策,為非遺人才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而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揚州文化藝術學校、無錫文化藝術學校等也紛紛恢復招收揚劇、錫劇專業學生。
全面參與,全面對接
此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范專業點建設中,江蘇省戲劇學校的錫劇表演、湖南藝術職業學院的花鼓戲表演等數十個戲曲、曲藝、雜技類專業入選,不僅是對這些學校長期以來的非遺保護工作的肯定,也為職業院校進一步做好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工作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天地。
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在日前召開的全國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創新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表示,在推動職業院校做好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工作方面,今年,除了遴選100個示范專業點,教育部還將聯合文化部、國家民委召開全國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經驗交流會,印發《關于推進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工作的意見》,推進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
在魯昕副部長看來,推動職業院校做好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工作,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努力:推動民族文化融入學校教育全過程。推動職業院校把“授業”與“育人”有效結合,把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教育教學的重要任務,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提高學生道德素質,提升學生文化素養,使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薪火相傳,發揚光大;推動民間傳統手工藝傳承模式改革。利用職業教育改造民間傳統手工藝父子師徒世代相繼、口傳身授的傳承模式,使傳承更加規范、系統、科學。推動傳統手工技藝與時代發展相結合,與科技進步相結合,與國際市場相結合,提升傳統手工藝品的品質,打造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高端手工藝品產業;服務相關民族產業轉型升級與發展。鼓勵職業院校圍繞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調整,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努力培養具有文化創新能力的技術技能人才,推進教學成果進入市場,服務民族特色產業、文化產業的轉型升級,提高民族產品的附加價值與國際競爭力;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才培養。推動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相結合,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創新、研究和管理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促進民族地區專業設置調整與優化。優化職業教育專業布局,使職業教育專業設置更加符合國情、省情、區情,推動民族地區職業教育走特色發展之路。
(編輯:單鳴)
共1頁 首頁 | 上一頁 1 下一頁 | 尾頁 |
· | 非遺保護專業走進恭王府現場教學 |
· | 非遺保護要從普及相關知識開始 |
· | 曲種“起死回生”引發非遺保護新思考 |
· | 江西舉辦非遺保護成果展 |
· | 青州市探索非遺保護“一三五”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