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人鄭”鄭杰 與他的非遺產泥塑藝術
鄭杰現場為記者捏泥塑
傳說有位“泥人張”,只須和人對面坐談,搏土于手,不動聲色,瞬息而成。面目徑寸,不僅形神畢肖,且栩栩如生,須眉欲動。日照也有這么一個泥塑高手,他就是鄭杰,被周邊的村名成為“泥人鄭”,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泥塑藝術的傳承者。
“泥人鄭”與他擔憂的泥塑藝術
鄭杰,今年43歲,一位癡迷于泥塑和日照文化的民間藝術家,一位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泥塑藝術的傳承者。
為了探索這位泥塑藝人,記者來到了鄭杰位于日照市東港區的工作室,領略泥塑藝術的風采。
一進入鄭杰的工作室,馬上就能感受到泥土的氣息。大小的泥人擺放在展架上,其中“日照大嫚”的作品最吸引眼球。記者看到,鄭杰創作的泥塑日照大嫚婀娜多姿,渾身散發著生活的氣息。女子的面部白里透紅,眼睛十分放松的望向遠方,腰部則隨著身體自然的扭動,雙腿貼在一起,沒有現在女性的性感,但多了一份樸實。女子的雙手則放在腰部,右手拿著鞋墊,還原了日常生活狀態。編起的長辮子自然搭在左肩,一縷頭發自然的垂在耳朵前,體現出放松悠閑的生活狀態。
“創造日照大嫚的時候,需要揣摩人物的特點,有時候要想象成這個泥塑的女子,自己也隨著想象擺動著身體,這樣才能創造出婀娜多姿的日照大嫚。”
“現在這門手藝已經快要失傳了,目前生活節奏快,對藝術和傳統工藝的重視度不強,很多學生雖然學習藝術,但是大部分都不能深入去學習。”鄭杰說,現在沒有人愿意去捏泥人,更別說去研究泥塑藝術了。
鄭杰說,要捏泥人,需要的工序說復雜也復雜,說簡單也簡單。從選泥到簡單塑造,再從細節雕刻到曬干上色,每一個步驟看似簡單,但需要全身心的投入。
泥塑作品“日照大嫚”
熱衷紅色作品認為“下一個作品才最滿意”
對于祖傳的泥塑手藝,鄭杰還給記者講了一個故事。在清光緒年間,鄭杰的老祖鄭淑慎是一位紳士,特別的喜愛金石書畫,閑暇的時候就養花種草,平常也喜歡一些民間工藝品。有一次,收留了一位患病的流浪泥塑藝人,藝人病好后就特別感動,就將祖上流傳的手藝傳給了鄭淑慎。傳到第四代便是鄭杰了,在幾代人的努力下,作品在保留傳統的基礎上不斷更新,更加貼近民間大眾。
在記者采訪時,鄭杰也是反復對記者說,“藝術來源于生活,創作需要了解歷史。”他對歷史很感興趣,坐公交車或者自己騎車的時候,遇到年紀大的人就要去問一問過去日照發生的事。
“我對這些逐漸淡忘的日照歷史感覺到很惋惜,目前做的很多事也是盡可能的留住歷史真相,很多泥塑作品也是根據歷史而創作的。”鄭杰對記者說,他想建一個“紅色歷程的日照泥塑展館”,表現中國建國及建國前后的日照紅色歷程及重大建設為主題,從王盡美從事建黨、至日照暴動,甲子山戰役、殺豬(朱)過年、支前出夫、分田地、人民公社、大煉鋼鐵、南茶北引、建日照水庫,李固寨公字溝。
當記者問鄭杰目前認為哪個作品讓他最滿意時,他對記者說:“下一個作品才最滿意。”他希望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的藝術創作中,用“紅色作品”喚起人民的“紅色記憶”。
生活拮據對未來比較迷茫
除了泥塑,鄭杰還愛好畫畫,在他的家中收藏了近上千本連環畫。
“我非常喜歡連環畫,自己也喜歡將情景畫成連環畫。”鄭杰對記者說,除了“紅色作品”,他還把日常中很細微的細節畫了下來,不管是小孩喂雞、農民放牛還是生活瑣事都會成為他的創作素材。
“泥人鄭”除了泥塑、畫畫,還有一個非常特殊的愛好,就是模仿偉人毛澤東。由于在樣貌上與毛主席有些相似,周圍的村名都請他來表演毛主席,有些年紀大的老人看到他表演的毛主席,內心還非常的激動。
但目前鄭杰在生活上非常拮據,把大量的人力和財力都投入到創作和收藏上,2003年妻子與他離婚,與他癡迷的創作與收藏也有關系。
“我希望在傳承手藝的同時,改善目前的生活狀態,但是我只懂創作,不懂投資。”鄭杰對記者說,對于未來,目前比較迷茫,但是只要能活著,就要把泥塑藝術文化廣泛的傳承,同時還要把日照的歷史更加深入的挖掘。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