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社會轉型期非遺保護的幾點看法
10多年來,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的普及和各項工作的推進,非遺保護工作正逐步完善與規范化,《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頒布,更是為非遺保護工作進入常態化與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是,隨著我國的現代化和城市化進入高速發展時期,古老的農耕文化傳統隨著古老村莊的消失和習俗的流變進入了快速轉向遺產的時期,一些已成為遺產的項目面臨著傳承的困境。在不斷開放變革的社會背景下,新的非遺認知觀和實踐觀開始萌生。
集中展示: 傳播方式的利與弊
目前非遺保護在推介傳播方面主要以展覽展示和文化博覽會等方式開展,這種文化的“物流”方式向社會提供了集中了解非遺的平臺,使非遺從封閉的地區走向城市公共空間,走近當代社會的大眾生活,對普及非遺是非常有益也十分有效的。但當這種方式成為主要模式時就帶來了弊端,當文化以“物流”的方式作為主要傳播形式時,文化在原生地的傳承傳播就被弱化,而實際上文化在原生地的傳播傳承才是更重要且應當成為常態化的機制。過度的展示、博覽不僅耗資巨大,也成為一種概念化、政績化的成果展示,受眾效果存在局限性。舉辦一場大型展覽活動有時幾天就花費幾百萬元或上千萬元,而基層在開展常態活動時卻面臨資金困乏的窘境,使得本身應是文化傳承主角的農村、社區被邊緣化。
傳統手工藝: 低碳時代的時尚資源
在各級非遺名錄中包含著豐富的民間美術和民族民間手工藝門類,這些門類的項目日益成為人們關注保護的重點,但也同樣面臨著一個共同的問題,即民俗信仰和習俗活動的淡化和流變引起了造物需求的減少甚至是消失。觀察古代的手工造物史,造物的觀念和形制是隨著不同時代的生存需要而變化的。目前我國提出生產性保護的理念,但以什么樣的生產觀念去傳承,在傳承中發揮多大的生產創造性,這使非遺生產性保護面臨著多重多元的發展可能。最近一些國外高端奢侈品企業開始把產品設計研發的目光投向非遺,有些品牌直接提出在中國傳統手工藝中尋找靈感、發現技藝,國內設計領域也在開發從非遺手工技藝中衍生出的產品。非遺手工藝品的技藝、材質符合低碳時代倡導的價值觀,手工技藝體現了樸素的身心智慧和人性化的功能與審美,非遺中的手工藝傳統或許會在低碳時代有一個漸趨光明的未來。
非遺教育: 學科開拓明顯滯后
教育領域與非遺的聯系是從自下而上的社會化項目開始的,應該說教育體制內有關文化遺產的學科發展與課程建設尚未進入實質階段。但是,社會實踐中對文化遺產保護研究的需求是很急迫的,和歐洲文化遺產管理體制相比,我們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國,至今沒有國家級的文化遺產管理學院,教育部也沒有較高級別的文化遺產學科設制,基本是以相近專業替代式發展文化遺產專業學科的。顯然,相對于文化遺產實踐的需求,教育領域的學科開拓嚴重滯后了。同時,專業研究缺乏社會學視野,具有針對性與實踐意義的個案研究成果較少,大量科研項目資金的投入,得到的是文本式的空泛理論,而現實的文化遺產問題并沒有得到建設性的研究或解決。變革時代的文化遺產保護包含著復雜和艱巨的實踐內容,而有關文化遺產的國家政策、文化管理、文明研究、文化保護等系列專業問題,需要通過學科建設和專業學院發展才能得以真正解決。
?。ㄗ髡邽橹醒朊佬g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
(編輯:單鳴)
· | 非遺保護專業走進恭王府現場教學 |
· | 非遺保護要從普及相關知識開始 |
· | 曲種“起死回生”引發非遺保護新思考 |
· | 江西舉辦非遺保護成果展 |
· | 青州市探索非遺保護“一三五”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