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元素充民俗 廟會似乎變了味
今年,在北京一年一度的春節廟會中商業元素依然是主角。據相關部門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北京地壇廟會最高限價的攤位費達到了20萬元,比去年上漲了4萬元;龍潭廟會飲食攤位最高限價比去年增長了2萬元,達17萬元。在攤位價格屢創新高的情況下,細心的人們不難發現,近年來廟會似乎變了味,民俗味道越來越淡了。
今年在北京某廟會上,十幾家商戶都是賣羊肉串的,價格也由去年的一串15元漲至30元。在雜貨特產攤位上,批發市場上幾元錢能買到的商品,“搬”到了廟會價格就翻了好幾番。縱觀北京各大廟會,吃的喝的、玩的樂的、買的賣的,幾乎都是往年的復制品,廟會和廟會雷同,攤位和攤位雷同,以至于讓人們逐漸失去了新鮮感。與傳統廟會相比,現代廟會似乎更像一個商貿集市和小吃街。于是不免有人質疑:在超市、商場、甚至網絡購物已經如此方便的今天,廟會的存在還有什么價值?
其實,傳統意義上的廟會擁有十分豐富的內涵。廟會是由古代的宗廟制度演化而來的,早期的廟會僅是一種隆重的祭祀活動。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交流的需要,廟會就在保持祭祀活動的同時,逐漸融入集市交易,后來隨著人們的需要,又在廟會上增加了娛樂性活動,于是過年逛廟會成了人們不可缺少的內容。因此,很多學者將廟會稱為“中國人自己的狂歡節”。北京在明代以位于城西的廟會規模最大,不僅吃、穿、用無所不有,而且有珍奇異寶,連外國客商也來買賣。與買賣相應的,還有多樣的文化娛樂表演,古代有俗講、變文,近代有單弦、相聲、琴書、大鼓、魔術、雜技等,不少文學、曲藝的形成皆與廟會有關。
因此,廟會的主辦方應該認識到,如今廟會中的潛在問題正是“文化感”不強,缺少些精氣神。廟會應在文化上下功夫,這是廟會主辦者們絲毫不能偏離的主旨。縱容毫無文化附加值的商品大規模“侵入”是廟會文化的敗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廟會不能僅等同于商貿集市。
相關部門應該明白,要想收獲更好的經濟效益,應該在誠信經營、特色化服務上下功夫。主辦方在策劃廟會時是否可以讓眼界再開闊些,思想再解放些。比如北京作為首都,要充分利用優勢,吸納各種藝術形式落戶,何不將其他地區的民間藝人、民間絕活兒請進來,讓廟會成為各路英雄競技的大舞臺,將所有涉及春節廟會的藝術形式歸納總結并加以傳承發展。相信只要大家細心呵護,廟會這一傳統民俗會再度成為獨具中國特色,擁有祭祀神靈、交流感情、貿易往來、文化娛樂等綜合功能的社會活動場所。
(編輯:單鳴)
· | 北京首個科普廟會在房山舉辦 |
· | 上磨村黃龍潭廟會 |
· | 廟會不宜過度商業化 |
· | 烤串多年味少 民俗專家建議提高廟會文化門檻 |
· | 天壇上演九年來“最真”祭天儀式 游客偶遇毛新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