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一輩人印象中,傳統廟會似乎是一個展示民俗文化、體育娛樂的活動,有各類藝人奇人表演民間歌舞、民間絕活,展示傳統手藝和工藝,或進行群眾體育活動。雖然也有各式賺錢小攤,但總不至于喧賓奪主。那個時候,“只有逛了廟會才算真正過了春節”。可一項最新統計結果顯示,50%的人明年不打算去廟會,75%的人認為廟會就是商業推銷,有人形容是“烤串大會”或“小吃大集”,有人調侃是“小商品市場搬家”和“物資交流會”,而且千篇一律,陷入同質化怪圈。而民俗文化、體育娛樂、絕活絕藝等,則因不能直接產生經濟效益,成了廟會可有可無、鳳毛麟角的“配角”。這樣的廟會,幾無文化承載能力可言。因而現今,“去逛廟會的人多,逛完回家罵廟會的人同樣不少”。
如今的廟會為何失去了文化味?要我看,絕不是展示傳統民俗的廟會在老百姓中間已找不到市場,也不是傳統文化難與現實生活對接。問題的關鍵在于,廟會組織者將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廟會,當成了一個賺錢工具,將原本具有一定公共服務屬性的廟會,變成了一個“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商業載體,從而一年更比一年響地高喊“要做大這一塊春節旅游經濟”。廟會過度“商業化”的勢頭必須遏制,因為它承載著無數市民體驗傳統文化和民風民俗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