鑼鼓行里的拼命三郎——記晉南威風鑼鼓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王振湖
王振湖(左)在指導隊員打鼓
新年期間,山西臨汾鑼鼓廣場上,人山人海、熱鬧非凡,臨汾市鑼鼓大賽正在如火如荼地舉行。一支支鑼鼓隊輪番上場,那宏大的場景、威武的陣營、火熱的激情,給人一種蕩氣回腸的震撼。評委席上,一位老人的眼里滿含淚花,古銅色的臉龐上綻放著燦爛的笑容,他就是年近八旬的晉南威風鑼鼓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王振湖。
晉南威風鑼鼓是誕生和流行在山西臨汾一帶的民間傳統打擊樂。王振湖的老家山西省翼城縣文化遺產極為豐富,尤其是花鼓文化聞名三晉,至今當地還流傳著一首民謠:“正月初一到十五,翼城東西南北走,百歲老翁五歲童,花鼓打得震天響。” 王振湖從小學開始就是花鼓隊的追星族,花鼓藝術從小就在他的心里扎下了根。
1957年王振湖進入山西大學學習,在校期間,他學習極為刻苦,《中國古代文學史》、《民間文學概論》等課本被他翻得散了架,只好用繩子串起來。4年的大學苦讀,為日后他從事文化工作和相關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大學畢業后,王振湖被分配到文化系統工作,從此一生與文化為伴。擔任臨汾市文化局副局長時,他十分注重臨汾民間藝術的發展。為支持蒲劇和眉戶戲的發展,王振湖經常深入劇團,通過個別談話、開座談會等形式,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使臨汾的戲曲文化呈現出了萬紫千紅的局面,蒲劇演員任根心、郭澤民等先后榮獲梅花獎。王振湖還和殷國富、宋慶云等指導完成了《浮山縣民間文學集成卷》、《襄汾縣器樂曲集成卷》。不過,王振湖本人最鐘愛的還是晉南威風鑼鼓。自上世紀80年代擔任鑼鼓協會會長至今,王振湖一直在為威風鑼鼓的振興和發展奔走、吶喊。由于他一心撲在鑼鼓上,因而被人們稱為鑼鼓行里的拼命三郎。
在王振湖的努力下,如今臨汾的鑼鼓行業已由規模較小的一個個草臺班子,變成了浩浩蕩蕩的鑼鼓大軍。坐在筆者對面的王振湖扳著指頭,說著今日威風鑼鼓的現狀:一是人數上規模,過去是十幾個人、幾十個人,現在有幾百上千名從業者;二是普及面廣,過去只有農村的少數男子打鑼鼓,現在是男女老幼、工農商學兵齊上陣;三是影響力大,過去隊員的活動范圍只限本村、本鄉、本縣,現在是漂洋過海滿天飛;四是研究力量強,過去在浩如煙海的文獻資料中很難找到威風鑼鼓的相關資料,現在僅理論專著就有十幾部;五是鑼鼓隊的表演形式更注重美感,很受現代觀眾的歡迎;六是市場開發越來越成熟,鑼鼓家什制造等產業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說到這些成績,王振湖滔滔不絕,甚至手舞足蹈,充分展現出他對鑼鼓文化的熱愛。
為使威風鑼鼓這一古老藝術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王振湖想了許多辦法。他借助鑼鼓協會這塊陣地,多次組織各種鑼鼓大賽,為各個參賽隊伍提供相互切磋和交流的平臺,使臨汾的鑼鼓藝術水平快速提高,鑼鼓品牌知名度驟增。
多年來王振湖還養成了一個習慣,每遇大的集訓,他總是和隊員們同吃、同住、同訓練,常常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隊員們吃一份苦,他要吃三份苦。隨著年齡的增大,王振湖臉上爬滿了皺紋,兩鬢增添了白發。人們勸他悠著點,他笑笑不改初衷。有次在洪洞訓練時,他突然病倒了,昏睡了一天一夜。醒來后人們勸他多休息休息,他卻又出現在訓練場上。在訓練中,王振湖和同事們既遵循傳統又大膽創新,不斷賦予晉南鑼鼓鮮活的時代元素。他還十分注重對隊員整體藝術素質的培養,向他們宣講傳承發展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激發了隊員們打好鑼鼓的自覺性。
1995年王振湖退休了,按說該享享清福了,可他仍然一心撲在鑼鼓事業上。孩子們在深圳工作,老伴兒帶孫子一去就是6年。其間,兒女們多次讓他去深圳,他總是說:“我的事業在臨汾,我不能當逃兵。”王振湖一個人留在臨汾,跑市場、搞比賽、辦訓練班,整天風風火火,忙得不可開交。鑼鼓協會是一個民間組織,每次搞活動,經費缺乏是頭等大事。為此,他東奔西跑,說破了嘴,跑斷了腿。多年來,王振湖省吃儉用下來的錢都用到了鑼鼓事業上,他常說:“為了威風鑼鼓的傳承,什么樣的苦我都能受。”王振湖還癡迷于對威風鑼鼓的淵源、曲譜、音樂、服飾等的研究,編著和出版了《威風鑼鼓》、《威風鑼鼓的保護》等一系列鼓樂專著。2009年,王振湖被命名為晉南威風鑼鼓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大學同學為他舉行慶功會,王振湖手捧酒杯,動情地說:“能為威風鑼鼓的振興和發展盡一份綿薄之力,足矣!”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