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琢人生——記揚州玉雕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顧永駿
顧永駿
顧永駿的玉雕工作室——云石齋,位于江蘇揚州瘦西湖西側。齋名因一塊云狀太湖石而得名,該石是顧永駿的父親留下的,可謂傳家之寶。顧永駿十分珍惜它,把它立在云石齋二樓的門廳里,與室內陳設的書畫作品一道渲染出雅致的格調。日前,筆者在云石齋里拜訪了顧永駿,一起品著綠茶,聽他講述自己的琢玉經歷和玉石方面的知識,使筆者這個門外漢充分領略了“天下玉,揚州工”這句話的內涵。
顧永駿講述其治玉經歷時,用得最多的一個詞是:學習——一是向傳統藝術學習,二是向大自然學習。他說,要想成為一個優秀的玉雕大師,就必須向姊妹藝術,如中國傳統書畫、牙雕、石雕、木雕、戲曲等學習,博采眾長,融會貫通,才能有所創新,有所成就。
1942年,顧永駿出生于揚州的一個藝術世家,父親顧伯逵是揚州著名的畫家,受其影響,顧永駿從小就對藝術格外鐘愛。1962年,顧永駿成為揚州玉器廠的一名學徒工,從最簡單、最基礎的工藝“棒頭人”做起,學習雕刻仕女人物,他內心深處那顆藝術的種子在這里開始發芽。顧永駿白天在廠里上班,晚上回到家就跟父親學畫,那個年代畫仕女人物最好的畫家的作品成了他臨摹學習的重要教材。王叔暉的《西廂記》人物、劉旦宅的《紅樓夢》人物,他反復研習、潛心臨摹,受益匪淺。經過10年的努力,他的仕女人物雕刻技藝出類拔萃,因此被廠里提升為設計員,專門從事設計工作。
山子雕,是揚州玉雕工藝重要的品類之一。顧永駿說,它是起源于明、盛行于清的中國傳統玉雕形式,主要是在外形呈不規則的卵形籽玉上或在各種山石形狀的石料上,經過精心的構思,以各種人物和詩詞典故為內容,施以山水、花草樹木、飛禽走獸,用圓雕、浮雕、鏤空雕的方式制作立體畫面。這種形式的玉雕作品造型渾圓典雅,給人賞心悅目的視覺效果和美的享受。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大型青玉山子雕《大禹治水圖》高2.24米、寬0.96米,重達5300公斤,為清乾隆年間御制,是揚州玉工用了10年時間琢制而成的,被公認為稀世珍寶。然而,這一傳統工藝竟失傳了200多年。1978年,揚州玉器廠成立了攻關小組,決心把這一優秀傳統工藝恢復起來,而顧永駿就是這攻關小組的成員之一。
大型陳設器山子雕往往以大山為背景,因色設物,隨形施藝,但如何根據玉石原料設計山水,一開始顧永駿他們并沒有經驗,繪制的草圖一次次被專家們否定,使他們感到十分迷惘。關鍵時刻還得靠學習,顧永駿從揚州文物商店借來了幾件古代的山子雕珍品,從構圖、章法、刀工技法上研究,又專程去北京故宮博物院參觀學習清代的巨型山子雕《大禹治水圖》、《秋山行旅圖》等。另外一個好辦法,就是向大自然學習。揚州玉器廠專門安排設計人員沿著當年電視片《話說長江》的路線去感受自然,考察寫生。改革開放初期,交通還不發達,路途十分艱苦,但顧永駿他們肩負重任,克服了重重困難,歷時47天獲得了寶貴的創作素材。
長江之行期間,位于四川境內的樂山大佛給了顧永駿強烈的震撼。那大佛依山鑿成,“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一個大膽的想法在顧永駿的腦海里盤旋,他要以這樂山大佛為主題創作一件玉雕作品。回到揚州后,他立即向領導匯報了自己的想法,并且認為庫房里一塊1噸重的碧玉最適合雕琢這件作品,領導同意了他的想法。
顧永駿在設計時考慮到,如果只單單雕刻一座樂山大佛未免顯得單薄。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黃河與長江,鎖定了黃河流域的云岡石窟中的云岡大佛、洛陽龍門石窟中的龍門大佛,與長江流域的樂山大佛和大足石刻共同作為表現對象,通過石刻藝術,展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該作品將樂山大佛作為正面的主體,另外3尊佛像巧妙地分布在玉料的正反兩面恰當的位置,與樂山大佛相互映照。最終完成的作品共有大佛4尊、小佛14尊、游客26人,裝飾以花草樹木、亭臺樓閣,氣勢磅礴,攝人心魄。該作品從1984年歲末開始設計,到1986年春制作完成,前后一年多的時間,由五六個人加班加點完成,不僅作為揚州玉器廠成立30周年的獻禮作品,而且還參加了1986年全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的評選,被專家們認為是繼清代《大禹治水圖》之后又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最終獲得“百花獎”,并被收藏于中國工藝美術館。
生活中的顧永駿是一個十分樸實、謙遜的人,也因此得到了更多人的尊重,樹立了良好的口碑。他一生得到過很多榮譽,曾當選為第七屆、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過省“五一勞動獎章”……退休后,顧永駿一直被揚州玉器廠留用,直到快70歲才真正離開玉器廠。2011年7月20日,是顧永駿70歲生日,揚州工藝美術集團有限公司不僅為顧永駿舉辦了隆重的生日宴,還邀請全國各地同行匯聚揚州,舉行了“顧永駿大師從藝50周年研討會”,這讓顧永駿非常激動。一輩子的追求,一輩子的努力,得到人們的肯定和贊許,哪怕曾經為此付出太多、失去太多,也值了。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