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廣府“非遺”之窗 傳承人憂心“后繼乏人”
時間:2012年02月10日
來源:
作者:
中新社廣州2月10日電 題:探尋廣府“非遺”之窗 傳承人憂心“后繼乏人”
作者 程景偉
“做這個太耗眼力和精神了吧。”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廣州玉雕傳承人高兆華正全神貫注地用刻刀雕琢“玉龍”,雕法極為細膩且工序復雜,圍觀者不由地發出一聲感嘆。
9日的羊城春寒料峭,但數日來正舉行“廣府廟會”的廣州城隍廟及其周邊聚集的人氣卻維持著“炙手可熱”的狀態。主辦方在廟會期間還開辟了“廣府非物質文化之窗”,包括高兆華在內的十余名廣府“非遺”項目傳承人應邀“擺攤”,并現場“秀”手藝。
作為南派玉雕領軍者之一的高兆華對中新社記者說,廣州玉雕以造型典雅秀麗、輕盈飄逸、玲瓏剔透等特點見長,還體現出嶺南文化的內蘊。但玉雕不像一般的首飾品,其雕刻技法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學會,入行者需長時間錘煉才能學有所成,而不是很快就能夠以此掙錢為生。這對于許多年輕人而言難以接受,廣州玉雕的傳承因此也面臨較大困境。
憂心技藝“后繼乏人”的廣府“非遺”傳承人不單高兆華一人,廣繡大師陳少芳、廣彩大師許恩福等人亦有同感。據了解,創作缺學徒和藝術品缺銷路,是“非遺”傳承的主要障礙。
現年75歲高齡的陳少芳從事廣繡創作與藝術研究近50年,她說,廣繡制作時間長,要花很多心思去思考和設計。要吸引年輕人學習,起碼要三四千元人民幣的月工資,而這門手藝一般要5到10年才能出師。如此高成本,讓老一代手工藝品在工業品沖擊下普遍難以生存。
陳少芳稱,為使廣繡跟上時代,必須創新。“我制作的廣繡用真絲底、真絲線,再把油畫、裝飾畫等現代元素與傳統廣繡結合,繡出來顯得很高貴。”
與高兆華、陳少芳有所不同的是,廣彩瓷傳承人許恩福目前在華南理工大學與廣州美術學院均開設了廣彩瓷相關的課程,但選修的學生多出于業余愛好。許恩福稱,每年都有人來向他學習廣彩,但有人在兩三年里學了簡單技藝后就放棄了,此前他帶了100多個徒弟,堅持至今的只有10人。
值得注意的是,相對于嚴格按照傳統的全手工藝術品,有傳承人開始走時尚、薄利多銷之路。“非遺”之窗現場最受熱捧的攤位之一,廣州狀元坊戲服廠將傳統粵劇戲服的扎作工藝,用于制作車頭吊繩和彈弓座,以色彩艷麗的醒獅頭、舞龍頭等形象出現,10-30元人民幣一個的價錢吸引不少人光顧。
藉“廣府廟會”的契機得以打開一扇窗口向大眾推介傳統技藝,這讓高兆華、許恩福等“非遺”傳承人頗感欣慰,他們認為這對“非遺”的發展有推動作用。但他們更期待的是,有更多的人尤其年輕人對有沒落之虞的“非遺”項目產生熱愛,并參與到創作中去,而他們也樂于開班授徒。(完)
(編輯: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