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沿街叫賣到出口海外 徽州藝人走出產品開發新路子
磚雕、木雕、石雕、竹雕,被稱為“徽州四雕”,始于唐宋,爭奇斗艷數百年。如今,在安徽黃山,從事徽州雕刻技藝的名人眾多,生于1979年的朱偉只是年輕代表中的一員,但也是“有想法”的一員,將曾經沿街叫賣的徽州竹雕出口海外,走出了一條非遺產品傳承、發展的新路子。
朱偉2002年大學畢業后,才正式從事徽州竹木雕刻行業,且是拜弟弟為師,但10年間他白手起家,把一個家庭作坊發展成為年銷售額數千萬元的現代企業。靦腆、不善言辭的朱偉認為,包括徽州竹雕在內的傳統手工雕刻技藝不能出現斷層,需要年輕血液的加入,但更需要創新發展,將高端“精品”與大眾“紀念品”相結合。
朱偉回憶說,1996年頗具雕刻天賦的弟弟練起竹尖上的“舞蹈”,開始專攻傳統竹雕技藝。“隨著技藝日漸成熟,不斷有作品問世,便背著竹雕沿街叫賣,這是弟弟當時的主要銷路,但乏人問津。”為了幫助弟弟,朱偉通過網絡、參加廣交會等方式,向外推介徽州竹雕,產品逐漸受到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客商的青睞。
訂單多起來了,產品供不應求,他們又面臨著諸多傳統技藝想發展壯大的同一難題——產量有限。兄弟倆商議認為,純手工雕刻受生產耗時長、標價高的局限,決定企業只能小打小鬧,“高端”的定位限制了客戶的訂單量。2000年,兄弟倆傾家蕩產買了一臺20多萬元的進口激光雕刻設備,開始高端純手工雕刻“精品”和機械化雕刻“紀念品”相結合的發展道路,其產品也從純手工雕刻筆筒,延展到壁掛、屏風、仿古書籍、家具裝飾等領域。
朱偉說,從原來的家庭作坊到現在2萬多平方米的廠房,從沿街叫賣到出口海外,從有數的年收入到4500萬元的銷售額……10年間變化翻天覆地。在自身企業有了長足發展之后,朱偉對徽州文化的推廣有了自己的獨特見解。他認為,徽州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徽州竹雕、木雕、石雕、磚雕、徽墨、歙硯等徽字號招牌應抱團發展,培養“領頭雁”,建造古老的徽字號航母。
“我一直在考慮,如何將竹雕跟現代時尚相結合,延伸其生命力。”朱偉拿出手機說,如果這外殼是竹雕產品,可以閑時把玩怎樣?其他傳統技藝也一樣,應有與時俱進的思考。
作為黃山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習基地,朱偉的企業雖有學徒潛心學習,但他坦承學習傳統手藝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如果政府能給予新從業者補助,加強職業培訓,包括徽州竹雕在內的中國傳統技藝就不會消失。
(編輯:單鳴)
· | 朱偉作品詮釋水墨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