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巢引鳳:社區建起非遺傳承園
武漢市漢陽區江欣苑社區的居民表演漢陽高龍。
1月26日是壬辰年臘月十五。對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武漢漢陽高龍來說,這是壬辰年最后一次舞起來。待到農歷正月,就要扎起癸巳年的高龍,熱熱鬧鬧迎接新的一年。 當記者走進高龍傳承地武漢市漢陽區江欣苑社區時,祭祀龍神的香火已經點好。祭祀完畢后,在熱熱鬧鬧的鑼鼓和鞭炮聲中,舞龍人身著紅、黃色衣服,面對高4米、重25公斤的龍頭,或口銜齒托,或頭頂肩扛,或畫圈旋轉,精彩的表演令人贊嘆。
江欣苑的居民對高龍有著深厚的感情。1400多年來,這里的人們傳承武漢漢陽高龍,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儀式文化。2002年,武漢漢陽高龍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由于征地改建,原漢陽漁業村村民被集體遷到了今天的江欣苑社區,身份也從漁民變成了市民。和其他失地上樓的農民一樣,居民也為每天干什么而發愁。
物質生活的改善,使他們開始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享受。社區里傳承千年的高龍,已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2010年,這個僅成立3年的新社區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就是創建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聚集區域,把更多的非遺項目娶進門、帶回家,以社區傳承的方式讓古老的傳統文化重放異彩,并以此豐富百姓的文化生活,提升他們的文化素養。2012年8月,“高龍博古城·非物質文化遺產武漢傳承園”在江欣苑社區掛牌開園,現已入駐80多個非遺項目。
為傳承人解難題
“我能不能也拜一拜龍神呀?”在舞龍開始前的祭龍儀式上,69歲的舞龍領班杜永祥剛敲響祭龍的大鼓,一位瘦小但精神矍鑠的老太太在他耳邊問道。得到允許后她很高興,虔誠地跪拜、上香。老太太叫石九梅,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黃梅挑花的代表性傳承人。在江欣苑,非遺傳承人之間不僅相處融洽,在各自項目上也相互尊重,舉行活動時更是人人必到。
能讓石九梅產生在這里落戶的想法并不容易。黃梅挑花又稱十字挑花,用針將五彩絲線挑繡在經線和緯線交織的底布上,廣泛流傳于湖北省黃梅縣。7歲開始學挑花、繡品美輪美奐的石九梅這幾年遇上了發展難題。由于針法容易被誤認為是當下流行的“十字繡”,黃梅挑花珍貴的手工價值并未被大多數人了解,又因為作品銷量不好,當江欣苑非遺傳承園邀請她入園時,她最擔心的就是離開家后,還有多少人知道黃梅挑花,又有誰會來購買。
石九梅的擔心是很多非遺傳承人的想法。如今非遺生產性保護的政策剛剛步入實踐,許多項目缺錢、缺人。能夠落戶江欣苑,不僅是因為這里提供的生活條件足夠優越,更是因為這里為非遺項目提供了傳承和銷售的平臺。在這種情況下,不但石九梅自己搬了進來,連她的兒子也辭掉了月薪5000多元的工作,搬到武漢來幫忙打理工作室。
據統計,目前黃梅挑花項目銷售收入從每件作品平均200元漲到了如今的七八百元,紅安大布傳承人鐘先梅也依靠制作衣物、四件套等,實現了銷售收入的翻倍。
社區居民也加入進來
江欣苑提供的優越環境讓前來落戶的傳承人頗為安心,但當記者問起他們在這里最大的收獲時,他們給出的答案卻是“交流”。
敖朝宗是楚式青銅器鉛錫刻鏤記憶的傳承人,他經營的敖式家庭作坊以創作高難度的青銅器物聞名。盡管每月需要在武漢和荊州之間往返3次,但敖朝宗卻說:“我一點都沒有漂的感覺!”雖然這里暫時沒有場地生產和帶徒,敖朝宗還是愿意經常在這里呆著。“武漢比荊州大,有文化的人多,愿意了解非遺的人也多,因此保護力度就大。”他說。大城市的購買力強,讓他深刻認識到自己作品的價值。
此外,交流帶來的技藝長進,也是許多傳承人所看重的。2012年園區成立后,江欣苑邀請江漢大學藝術學院的專家、教授為園區內的非遺項目發展出謀劃策,有的專家還和一些非遺項目結成了對子,在創作題材選擇、包裝策劃等方面溝通不少。除了和專家的交流,這些非遺傳承人作為鄰居,相互串門的時候也會交流溝通。“相互學習常常帶給我靈感,藝術和藝術之間都是共通的嘛。”敖朝宗笑著說。
長期的交流讓這里的社區居民提起入駐的非遺如數家珍,有的人也加入到非遺傳承的陣營。在八十高齡的漢繡傳承人任本榮的工作室里,擺放著兩張繡桌,這是社區居民的專用桌。任本榮和女兒免費教授社區居民學習刺繡。看著年輕人一針一線地在繡桌上忙碌著,任本榮頗為感慨:源于生活的漢繡又回到了人們的生活中。
“只要他們愿意學,我們就愿意教。”這是傳承人的心里話。背靠著江欣苑社區,傳承人和社區居民相處得很融洽。
生活便利才能安心
記者見到江欣苑社區委員會書記胡明榮時,她正急急忙忙地從湖北省兩會現場趕來,胸前還戴著紅紅的代表證。這個口中不斷提起“文化”的原漁業村村長,就是江欣苑打造非遺傳承園的“軍師”。1999年,胡明榮帶著30余人的舞龍隊進京,參加“迎澳門回歸全國舞龍大賽”,一舉奪得頭名,得到廣泛關注。此后,胡明榮才有了匯聚非遺項目、打造傳承園的想法。
園區建成后,江欣苑社區與湖北省群藝館展開合作,邀請非遺項目入駐園區,并與非遺傳承人逐一簽訂3年以上的入駐合同。胡明榮承諾,不收傳承人租金,在生活方面給予最大便利,并聯系買家,幫助傳承人解決產品的銷售問題。
荊州漆器傳承人鄒傳志的工作室有里外兩間,外間用來展示、出售漆器,進行小規模的制作,里間是他和妻子居住的地方,生活設施一應俱全。社區還專門為傳承人設立了食堂,每頓餐費每人只需花5元錢,解決了他們的吃飯問題。鄒傳志直言,這里的生活十分便利,能夠讓他安心從事創作和傳承。正是因為生活方面無后顧之憂,黃梅挑花、楚式漆器、荊州石刻、石花空心奎面、紅安大布等武漢市外的非遺項目才安心離開家鄉,來到這里落腳。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