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非遺項目首進社區(qū)
“咱們終于有自己的活動站了!”國家級非遺項目攔手門武術第七代傳人張文仲興奮地說。昨天,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攔手門武術春華街長康里社區(qū)活動站正式掛牌成立,這也是這個國家級非遺項目首次進入社區(qū),和普通居民們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昨日當記者到達現場的時候,十幾個孩子作為攔手門第九代弟子,正在剛剛掛牌成立的活動站里認真練著前空翻,一招一式雖尚顯稚嫩,但舉手投足間卻也剛柔并濟,透著一股兒精氣神兒。只見他們跟隨教練的指導,一會兒一個弓步沖拳,一會兒又是一個“朝天蹬”,幾路拳法打得像模像樣,引來圍觀居民不住喝彩。
眾多學員中,一個梳馬尾辮的女孩格外搶眼,她就是今年才7歲、正在上小學二年級的劉雨婷,一個兩年多的“老”學員。在去年的中小學武術套路錦標賽中,劉雨婷得了4個項目的第一名。如今有了新的活動站,她顯得格外興奮,“原來我每天晚上都跟著師傅在公園里練,現在有了新場地,練著更帶勁啦!”
年僅4歲的趙田祎小朋友,昨天原本是跟隨家人一起來現場“看熱鬧”的,誰知一見到哥哥姐姐們大展拳腳,自己也忍不住動了想要習武的心思,甚至現場跟張文仲學起了招式。看著剛剛掛牌的活動站就吸引了孩子們前來練習,張文仲笑得合不攏嘴,“活動站的效果立竿見影,可見我們這門技藝后繼有人。”
71歲的張文仲告訴記者,他最初也是像這些孩子們一樣,6歲就開始學習攔手門武術,而傳授攔手門的時間更是已經超過了半個世紀,“到底有多少徒弟,我說不好,因為太多了。”據了解,攔手門武術屬于少林流派,至今已有358年的歷史,是天津地區(qū)也是中國武術久負盛名的優(yōu)秀傳統(tǒng)項目,講究練養(yǎng)相兼、內外雙修。在我國武術運動中屬于長拳類。在活動站成立之前,張文仲一直帶著弟子們在靖江路上的幸福公園里露天練習,無論春秋冬夏都是戶外作業(yè),冬天寒風刺骨的時候對孩子們是相當大的考驗。“現在有了活動站,周末的時候我會帶著孩子們來這個基地練習,再也不怕壞天氣了。”如今,張文仲既是國家級非遺項目攔手門的第七代傳人,也是攔手門武術總會會長。攔手門武術的弟子如今更是遍布全世界102個國家,我國22個省市和地區(qū)都有練習者,“現在世界上已經有了第11代傳人了。”
“為報父母恩,練功不怕苦。人有十年壯,鬼神不敢傍。結有德之朋,絕無義之友。練功首重德,法度要謹守。”這四十字的習武禮儀已經傳承了上百年,如今又高懸在社區(qū)活動站的正門口,映著孩子們天真稚嫩的笑臉。據華康里社區(qū)相關負責人透露,將國家級非遺攔手門引入社區(qū),既是為了讓居民們近距離接觸這一傳統(tǒng)非遺技藝,同時也希望能吸引社區(qū)里的武術、太極拳愛好者,也能加入到練習的隊伍中,更好地進行發(fā)揚和傳承。目前有關方面不僅計劃修建正式的攔手門武術專題展覽館,還將對以前的武館、鏢局進行重建,“這些都正在按照規(guī)劃逐步落實。”
(編輯:孫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