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又有新模式
時間:2012年01月13日來源:中國藝術報作者:龔珍旭
北川是我國唯一的羌族自治縣,擁有得天獨厚的羌族文化優勢。羌族在中華民族中是一個人數相對較少卻擁有悠久歷史、燦爛文化的民族,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項極為脆弱且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地震前,北川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繁多,并擁有不少已開發的非遺旅游產品,如大禹故里、尋龍山等,但這些非遺旅游產品大多由企業家自主經營,過于市場化和物質化。而原住羌民的生產生活基本屬于農耕文化,保持了相當原始的習俗,但顯得較為獨立、分散,處于一種低層次的文化延續狀態,缺乏系統的文化傳承,更缺乏有效地保護和開發。
地震后,羌族文化的保護受到空前重視,政府組織有關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對北川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全面規劃,重新評估非遺資源,把分散獨立的非遺資源進行整合,組合開發非遺旅游系列產品,對各種非遺資源進行主體分工、錯位經營,建立科學的羌族非遺傳承和保護機制,搭建立體旅游全景產業集群體系,對羌族非遺進行系統保護和開發。目前北川“四大旅游基地”已初具雛形,即地震防災教育基地、禹羌文化傳播基地、山寨影視基地和生態休閑養生基地。
5.12特大地震后,全球聚焦于地震極重災區,北川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也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北川羌族非遺的傳承和保護由區域性躍升為全球性。大地震給北川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為有效地傳承和保護北川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必要將更多的資源匯集于北川,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非遺保護主體,對北川羌族非遺客體進行及時修復,有效地傳承,擬定傳承和保護路徑,從而有利于充分利用北川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使其從區域性品牌提升為國際品牌。
(編輯:孫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