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建波:“離老百姓近一點兒,再近一點兒”
提起戚建波這個名字,大家或許會感到陌生,因為他習慣了隱身幕后,不顯山不露水;而對于他的作品,觀眾們卻耳熟能詳,《常回家看看》《中國娃》《母親》《父親》《兒行千里》《咱老百姓》……拳拳赤子心,情深似大海,熟悉的旋律,不變的真情,時常回蕩在大家耳旁。作為一名始終譜寫百姓心聲的作曲家,戚建波有多首作品入選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18首作品登上歷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就在不久前,“唱響中國——群眾最喜愛的新創作歌曲”36首入圍終評的歌曲中,戚建波作曲的作品就有兩首:《情系老百姓》和《好男兒就是要當兵》。這兩首作品延續了戚建波一貫的創作風格:簡單易記、朗朗上口的旋律中飽含著樸實的真情。戚建波稱:“我的作品中沒有浪漫,只有真實、真情。”
最近,戚建波又喜獲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殊榮,面對榮譽,戚建波說:“我很珍視這份榮譽。作為一名長年在創作一線的文藝工作者,我深知這個極有分量的獎項背后,不單單只是賦予我個人的榮譽,它更多的是承載著一種使命與責任,鞭策著我繼續為咱們老百姓寫歌,激勵著我繼續在藝術創作這條道路上堅定走下去。”
親情、鄉情、友情,是戚建波作品永恒的主題,這也就形成了戚建波自己獨特的音樂風格和創作特色——飽含真情。
戚建波是山東威海人,一口不改的家鄉口音,深以山東人為榮。“我不敢說我根扎家鄉有多深,但那片土地養育我50多年了,生活的根我沒有扔。”從戚建波身上能看到很多山東人的特質:純樸、孝道、真誠……這些都體現在了他的作品中,那種濃濃的人間真情,是作品能夠永遠流傳的根基。戚建波坦言,剛來北京的時候也懷疑過自己“山東味”的創作風格,“是不是寫的東西有點土?”一些老師們告訴他:“這是你的本錢啊!我們已經把這些生活的氣息都磨光了,只能玩兒些技巧了。”這些話讓戚建波堅定了自己“帶點土氣”的創作風格。“土氣”帶來了廣泛的群眾基礎,拉近了歌曲與老百姓的距離,也成就了一首首大街小巷傳唱的佳作。
海邊小城長大的他,素來喜歡小城市里那股濃郁的親情、友情。雖然他每年都要幾十趟往返于威海和北京兩地之間,人們笑說戚建波一年中往返北京和山東的頻率比北京人上四環路的頻率都要高,但他卻也不想長留北京。在他看來,北京人每天忙忙碌碌,在這樣一個快節奏的商業大都市里,親情、友情正在離我們越來越遠。
“離老百姓近一點”是戚建波對自己的創作要求,他從不“炫技”、追求華麗,只要讓老百姓聽著親切。對歌手的要求也如此。當年《咱老百姓》錄音的時候,開始呂繼宏展示了他漂亮的音色,完美地詮釋了這首歌。但是戚建波感覺不對勁兒,這不是他想要表達的感覺,就對呂繼宏說:“‘都說咱老百姓……’你應該握著老百姓的手在唱。你把聲音放下來,樸實一點、親切一點、口語化一點,這樣才能表達出那種對老百姓的真情。”呂繼宏開始很懷疑,后來呂繼宏按照戚建波的要求慢慢找到了感覺。“就像我寫歌一樣,第一步得先把歌詞吃透。歌詞吃透就會在你心里產生一種共鳴,隨后的創作就是自然而然、不著痕跡的流露。”而這首《情系老百姓》就是他心中對老百姓的愛的自然流露。
戚建波的作品之所以能打動人,原因就在于他的作品“真”,里面有真情,讓人覺得真實。而當被問及為什么在他的作品里有親情、鄉情、友情,卻很少涉及愛情的時候,戚建波說:“愛情最終也會變成親情,親情才是天下第一情。父親的離世給了我很大的打擊,但也更加堅定了我創作歌頌親情作品的信心。”父愛如山,回憶與父親生活的往昔,戚建波歷歷在目。“以前父親生病時,從來不跟孩子們說,怕影響孩子的工作。父親去世后,我在整理父親的遺物時,發現在我送給父親的風琴上,用圖釘釘著《中國娃》《常回家看看》等作品。父親就是這樣,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把對孩子的深愛表達出來。”憑著對父愛的深刻體驗,戚建波創作了作品《父親》,“想想你的背影,我感受到了堅韌;撫摸你的雙手,我摸到了艱辛;聽聽你的叮囑,我接過了自信;凝望你的目光,我看到了愛心……”字里行間中訴說著他對親情、孝心、愛心等諸多人生體驗的深刻感悟。
戚建波作曲的時候,要求絕對的安靜,身心處于一種自由的狀態。靈感來了的時候,他能隨時隨地進入“角色”,沙發上、餐桌旁,都是他的創作場所。一首曲子,一氣“哼”成,再用琴找找音,一篇作品就這樣完成了。戚建波說,“沒有感覺,用幾天甚至幾星期的時間去一點點地‘摳’,反而寫不出好作品來。靈感來了的時候,我十分鐘就能寫出一首曲子來。《常回家看看》,就是看到歌詞后,用十多分鐘的時間一氣呵成的。”回憶當時的創作情景,戚建波語氣中還是帶著一種按捺不住的興奮。
《中國娃》《常回家看看》《開門紅》《咱老百姓》《兒行千里》《母親》《父親》《好男兒就是要當兵》……30多年的創作道路,數不勝數的經典旋律,戚建波的筆尖始終不忘百姓,不離真情。對于創作這類樸實卻又動人的“親情歌”,戚建波坦言:累并快樂著。因為親情不需要華麗,所以親情歌的精彩不在于音樂的華美,而要于平淡中孕育感動;因為親情歌又不能總是重復已有內容,要不斷創新,所以親情體裁的創作對作曲家的要求更高。既要大眾化,又要是精品,能夠真實地反映人們的情感需求。“但我不會放棄這個主題。我想,今后我的創作主題仍然會集中在親情、鄉情、友情上,為老百姓奉獻更多更好的音樂作品。”戚建波說。
(作者為《中國藝術報》記者)
戚建波
男,漢族,1959年10月生,山東省威海市政協副主席,威海市第一中學副校長,山東省文聯副主席,一級作曲。
代表作品有《中國娃》《常回家看看》《咱老百姓》《父親》《母親》《兒行千里》《親吻祖國》《紅旗頌》《好運來》《歡天喜地》《開門紅》等,有6首歌曲入選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近20首歌曲入選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中央電視臺《音畫時尚》欄目曾為其舉辦個人作品演唱會。
熱心公益活動,積極參加中央電視臺賑災義演捐款、中國音樂家協會采風等活動。被評為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中央統戰部“黨外優秀知識分子”,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德藝雙馨中青年文藝家等,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編輯:歐陽文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