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耳百年的回望與回響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曲作者聶耳誕辰100周年,由云南省委宣傳部、玉溪市委市政府主辦的“紀念聶耳誕辰100周年大型文化系列活動”近日在玉溪舉行,活動內容豐富,包括兩場音樂會、一個座談會、一個大型圖片展,并出版了《百年聶耳》紀念文集。在聶耳不朽的旋律中,人們共同緬懷這位偉大的人民音樂家、中國新音樂運動的先驅。
做時代歌者 唱民族心聲
——“紀念聶耳誕辰100周年大型文化系列活動”綜述
>> 兩臺音樂會,各具特色
紀念活動中的兩臺音樂會各有特點,群眾參與性強。7月17日晚舉辦的“唱響中國玉溪演唱會”以新創作品為主,由《鮮紅旗幟》《美麗家園》《和諧樂章》《祖國萬歲》四個篇章組成。晚會在《迎風飄揚的旗》中拉開序幕,歌唱家蔣大為、宗庸卓瑪、譚晶、呂薇等和玉溪市滇劇院、玉溪市聶耳少兒藝術團等當地藝術團隊,演唱了《國家》《撫仙湖戀歌》《云南美》《最美的歌兒唱給媽媽》等作品,這些作品題材多樣,或歌頌祖國,或抒發對家鄉的愛戀,或描寫美麗的自然風光,或唱出對美好未來的憧憬。歌曲的體裁多樣,有合唱、獨唱、組合等多種表現方式,風格也呈多樣化,但創作的主線不變,那就是繼承聶耳的創作精神,關注現實生活,反映時代精神。音樂會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代歌曲創作的活躍局面。18日晚在玉溪聶耳大劇院舉行的“紀念聶耳誕辰100周年合唱晚會”上,玉溪市老干部聶耳合唱團等合唱團隊演唱了《畢業歌》《飛花歌》《賣報歌》等人們耳熟能詳的聶耳的代表作品,這些誕生在血與火年代的優秀藝術作品,歷經時間的淘洗,仍散發著迷人的藝術魅力,至今仍是全國各地眾多合唱團體的常演曲目。
從這兩臺音樂會可以看出,玉溪作為中國音協的合唱基地,群眾歌詠活動開展得十分紅火,參加演出的有十余家當地的業余合唱團隊,有多個團隊以聶耳命名。如成立于1985年的玉溪市老干部聶耳合唱團是云南第一個以聶耳命名的群眾藝術團體,并以聶耳的《畢業歌》為自己的團歌。成立于2009年的玉溪聶耳竹樂團,是一個以竹樂器的研究、開發、表演為主的團體。玉溪人民用歌聲和樂聲,傳播著聶耳的藝術和愛國主義精神。
>> 展覽和紀念文集,還原立體的聶耳
為了這次紀念活動,主辦單位出版了《百年聶耳》紀念文集,收入大量的圖片和文字資料,包括聶耳年譜、主要作品以及有關聶耳的新聞報道、研究文稿等,全面展示了聶耳年輕而豐富的一生和多年來對聶耳的學術研究成果。紀念文集從策劃到出版歷時3年,是一項耗時長、難度大的工程。擔任紀念文集編撰工作的玉溪市藝術創作研究所的有關人員遠赴北京、上海、湖南以及昆明進行采訪、查閱資料,做了大量的案頭工作,使這部文集圖文并茂,內容翔實。主辦單位組織的“紀念聶耳誕辰100周年全國圖片巡回展”還在玉溪市博物館進行了首展,200余幅展板展示了聶耳的生平事跡、主要音樂作品及影響,其中一些珍貴圖片是首次公開展出。通過紀念文集和展覽,給人們還原了一個立體的、鮮活的聶耳。
朝氣蓬勃、勤奮好學的聶耳。聶耳幼年喪父,6歲時母親東拼西湊四處借錢,還典當了當時家里唯一值錢的八音鐘,讓他先后進入昆明縣師范附小、求實小學讀書。聶耳當年在學校的成績單、獎狀、畢業證書向人們展示了他優秀的學習成績。
熱愛音樂、活潑聰明的聶耳。聶耳幼時跟隨擅長吹笛的鄰居邱木匠學吹笛,他在求實小學向老師學習了二胡、三弦、月琴等民族樂器,打下深厚的民族民間音樂基礎。展覽展出了1924年聶耳在求實小學學生音樂團與老師的合影、8歲時吹奏小號的照片、與他三哥聶敘倫在昆明大觀樓的橋上拉小提琴的照片,這些圖片展示了聶耳的音樂啟蒙之路。
愛國愛民、思想進步的聶耳。1929年7月11日,昆明火藥庫發生大爆炸。聶耳作為地下黨領導的青年救濟團成員,積極組織災民向政府請愿,要求當局嚴懲禍首,賠償損失。展覽展出了他給二哥寫的一封信的手稿,信中講述了這個事件及自己參加救濟團工作的情況,由此可以看到17歲的聶耳便開始關注勞苦大眾,這對他的創作有著深遠的影響。
多才多藝、熱情樂觀的聶耳。聶耳不僅能演奏多種樂器、創作歌曲,還喜歡畫畫、攝影、表演。展覽展出了他的自畫像,水彩畫,他省吃儉用購買相機拍攝的上海風光圖片,他在一些劇目中扮演不同角色的劇照,展示出他非凡的藝術才能。如在歌德的話劇《克拉維哥》中飾演“瑪利亞”的劇照;1933年他在影片《城市之夜》中飾演一位小提琴手的劇照;他在《母性之光》里飾演一位礦工的劇照等。
感情豐富、時尚浪漫的聶耳。1931年聶耳被黎錦暉創辦的聯華歌舞學校(明月歌舞劇社)錄取為樂隊練習生,1932年進入聯華影業公司,1933年與任光、張曙、安娥等人發起組織了“中國新興音樂研究會”,1934年進入東方百代唱片公司,這段時間是他創作的高潮期,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就產生于那個時期。他在工作中與許多藝術家和電影明星結下深厚的友情,如田漢、王人藝、孫瑜、金焰等。展覽中聶耳與當時的電影明星的合影格外引人注目。關于聶耳的戀愛情況在這次展覽中也有所體現,他1932年在家鄉女友袁春暉的照片后題寫了一首短詩,“記得你是一朵純潔的白蘭,清風吹過陣陣馨香,我心如醉……”這是他至純的初戀;他在寫給母親的一封信中談到自己的愛情觀:“我是為社會而生的,我不愿有任何的障礙物阻止或妨礙我對社會的改造,我要在人類的社會里,做出偉大的事實……”
“紀念聶耳誕辰100周年全國圖片巡回展”結束了在玉溪的首展后,今年8月至12月還將陸續赴昆明、上海、北京展出,相信會讓更多的人了解聶耳真實的工作和生活情況,從而更加了解他的創作思想和道路。
>> 座談會,繼承聶耳的創作精神
在主辦單位舉辦的座談會上,云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趙金的講話道出了舉辦“紀念聶耳誕辰100周年系列文化活動”的重大意義。他說,聶耳是我們音樂戰線的一面旗幟,他一生為勞苦人民吶喊,他的作品鼓舞著人民群眾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我們紀念聶耳就是要傳承并弘揚聶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進一步鑄造聶耳音樂文化品牌,促進聶耳音樂藝術傳承與發展,推動云南和玉溪的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推進云南民族文化強省建設。玉溪市委書記孔祥庚說,紀念聶耳寄托著我們的民族情感,聶耳不僅僅是音樂家,也是中華民族的英雄。舉辦這樣的紀念活動,就是要把聶耳的愛國精神貫穿到我們的工作中去。所以我們打造了聶耳文化廣場,要把玉溪建設成文明城市。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秦序、四川音樂學院副院長孫洪斌、西安音樂學院教授王平等認為,聶耳在短短的一生中,創作了多首具有鮮明時代性、反映勞苦大眾的生活狀況和抗日救亡的歌曲,影響深遠、流傳廣泛。孫洪斌談到,聶耳一生共創作37首歌曲,其中描寫被壓迫工人階級和勞苦大眾的作品共有24首,以抗日救亡為題材的歌曲有10首,顯示出聶耳對社會勞苦大眾現實生活的關注和對民族危亡的擔當。秦序說,聶耳從沒有進過專業院校,也沒有名師指點,但他創造了奇跡。原因是他一手伸入民族民間音樂,一手伸入西方的和聲、對位等作曲技法,將兩者融入自己的創作。與會者一致認為,聶耳的歌曲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頭,成為時代的號角,極大地鼓舞了中華民族的革命斗志。當今的音樂家應當繼承聶耳的創作精神,與時代同呼吸,與人民共進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應有貢獻。
值得一提的是,座談會上,著名作曲家王西麟忍不住打斷會議議程主動要求發言。他充滿激情地說,聶耳是偉大的、杰出的歌曲作曲家,研究聶耳要有新的突破。比如這么多年來,對聶耳歌曲的藝術分析做得就很少,他作品中的交響性思維沒有人提出過、研究過。他的《大路歌》如果放慢速度聽,便可聽出多聲部的因素,思想內涵深刻得很。如果把他的《塞外村女》用弦樂四重奏的方式來演奏,完全可聽得出作者的交響樂思維。他作品中抒情浪漫的音調,可以與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相媲美。聶耳是天才的作曲家,他寫的器樂曲也十分優秀。他還開創了群眾歌曲的創作傳統,影響了后來的許多作曲家。這些都值得我們進一步去研究。身為作曲家,王西麟對聶耳的創作也許有更獨到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他的提議可以說是對聶耳研究提出了一個新的課題,應當引起重視。
聶耳與上海明月歌舞劇社演員王人美、于知樂、胡笳(從左至右)的合影
聶耳曾自述他創作《義勇軍進行曲》時的心境:“我寫這首曲子的時候,感情很激動,創作的沖動像潮水一樣從思緒里涌出來……”
1933年,聶耳在電影《體育皇后》中飾演的醫生一角,形象十分瀟灑
(編輯:劉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