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作品越來越被世人珍視——馬思聰百年誕辰紀念活動側記
1959年馬思聰在演奏
“我想,在交響樂里,我該寫我們這浩大的時代,中華民族的希望與奮斗、忍耐與光榮!”“中國的音樂家們,除了向西洋學習技巧,還要向我們的老百姓學習,他們代表我們的土地、大山、平原與河流。”“民歌與我互相影響成就了音樂創作”……這些樸實的話語都出自一個人之口,他就是我國著名小提琴家、作曲家、音樂教育家、中央音樂學院第一任院長馬思聰。
中國文聯、中國音協、中央音樂學院于5月12日在京隆重舉行了馬思聰百年誕辰紀念活動。紀念活動包括馬思聰百年誕辰紀念大會、學術研討會及作品音樂會三部分,中國文聯黨組副書記、副主席覃志剛,中國文聯榮譽委員、中國音協名譽主席吳祖強、傅庚辰,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音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徐沛東,中央音樂學院院長王次炤等出席了馬思聰百年誕辰紀念大會。覃志剛表示:“作為演奏家,馬思聰為小提琴這種西洋樂器在中國的普及與提高作出了突出貢獻;作為作曲家,馬思聰的創作涵蓋了歌舞、舞劇、交響音樂、室內樂、群眾歌曲、藝術歌曲等多種體裁;作為教育家,馬思聰的教育思想和學風至今影響著中國藝術教育……我們紀念馬思聰先生,就是要繼承和弘揚他的高尚品格,關注社會現實、緊扣時代脈搏,把個人理想抱負同人民群眾的需求結合起來,在國家發展壯大和民族繁榮復興中實現自我的價值。”
在當天下午舉辦的馬思聰百年誕辰研討會上,汪毓和、戴嘉枋、卞祖善、金湘、蒲芳、湯瓊、程興旺、董立強、黃旭東、王勇、李巖等專家學者就“關于馬思聰全集的編印和今后”“馬思聰的大提琴協奏曲研究”“馬思聰的室內樂研究”“馬思聰的鋼琴作品研究”等議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
作曲家金湘認為,馬思聰的室內樂作品功底扎實、個性樸實、貼近人民,“據有關資料可查,馬思聰一生寫過八部室內樂作品。有三個基本特征貫穿于馬思聰室內樂作品。首先是扎實的傳統功底。盡管馬思聰所處的創作全盛時期,在西方已早越過了古典/印象派而進入了現代派、新民族樂派,但先生從他早期(1936年寫的《鋼琴三重奏》)直到晚期(1981年寫的《高山組曲》),似乎堅持了他的一貫道路:對西方古典樂派的忠實繼承。馬先生的這些對西方室內樂古典傳統的學習與繼承又無一不是與題材、風格、個性極為自如地融合一體,故而從中可以看見先生的傳統功底之扎實。其次是樸實無華、敦厚執著的個性。第三是源自民族的樂風、貼近人民的根基。在《綏遠組曲》的《思鄉曲》《塞外舞曲》中、在《西藏音詩》的《劍舞》中、在《高山組曲》中、在《新疆狂想曲》中我們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一位音樂家忠于本民族、貼近人民的心。”金湘說到。
“大提琴協奏曲這一體裁的開拓,在我國的起步較晚。馬思聰于上世紀60年代完成的大提琴協奏曲(鋼琴譜)是一部含3個樂章古典傳統套曲形式的協奏曲,從這個角度來說,它是一部開山之作。此后,這一體裁的創作在沉默了20年之后,才呈現了生機勃勃的局面。馬思聰大提琴協奏曲作為中國大提琴協奏曲創作史的里程碑,其藝術價值隨著時間的推移,必將越來越引起世人的重視與珍惜。馬思聰的《大提琴協奏曲》全曲是一首抒情詩。濃郁的民族民間韻律,自始至終充滿了歌唱性,它對大提琴演奏家來說,是一部富于挑戰性的作品。樂曲全長1171小節,獨奏大提琴的演奏約占78%的篇幅。”指揮家卞祖善這樣總結馬思聰大提琴協奏曲的歷史地位。
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教授蒲方感到鋼琴創作是馬思聰創作中很突出的領域,“馬思聰的鋼琴創作雖在今天的社會上沒有得到廣泛的流傳,但它的藝術魅力和藝術成熟度絕對不容忽視。他的發表和未發表的前后9部鋼琴協奏曲,其中演奏最多的是《鼓舞》,旋律明朗熱情、抒情細膩,可以看出馬思聰對鋼琴的語言十分熟悉。曲式結構一般都帶有多段的連綴,一般結尾都有一個較完整的主部主題的再現,和聲和復調細膩,偏重浪漫和印象,民間音樂素材集中在廣東音樂方面。馬思聰的鋼琴創作突出的是他個人的個性,是中國鋼琴創作中的精品,是重要的音樂文獻,值得我們學習、研究。此外,音樂中的熱情、明朗、抒情、浪漫的特質是他對世界、人生、藝術的崇高向往和質樸的追求,是現代作品最應該強調的。”
(編輯:偉偉)
· | 馬思聰的作品越來越被世人珍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