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全利:生活需要歡笑
2011年2月26日上午,河北蔚縣,零下5度。身著短衫的劉全和、劉全利兄弟在中國文聯、中國藝術報社組織的“送歡樂、下基層”走進蔚縣文藝演出中,為近萬名當地群眾傾情表演自己的拿手戲《小鳥與蜜蜂》。對于這哥倆來說,早已數不清這是他們倆第多少次參加下基層慰問演出了。反正每次中國文聯組織的下基層慰問演出中,都能夠看到這哥倆的身影。繼哥哥劉全和獲得上一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光榮稱號后,弟弟劉全利也獲得了這一崇高榮譽。面對這份沉甸甸的榮譽,劉全利倒是很淡定:“‘德’是安身立命之本,‘藝’是成就藝術事業之根。‘德藝雙馨’是絕大多數文藝工作者追求的崇高目標,也是對一名文藝工作者的藝術和人生價值的最高褒獎。能夠獲得‘德藝雙馨’這個響亮的、沉甸甸的稱號,對我來說,既反映了黨和人民對我的演藝事業的肯定與激勵,同時更是一種鞭策。這個稱號時刻提醒我:作為一名真正為人民服務、讓群眾喜歡的藝術家,除了要具備精湛的業務能力,更要做一個心中始終裝著人民群眾、永遠為人民群眾演出的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大寫’的人。”
劉全利出生于天津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是在黨的陽光沐浴下成長起來的。12歲那年,他和雙胞胎哥哥劉全和一起進入鐵道兵文工團,從此跟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劉全利說自己不是個領悟能力很強的人,別人學一遍就會的東西,自己可能要三四遍才能學會。然而,哥倆深知功到自然成的道理,經常在規定的練習時間后,額外加班加點奮發練習。記得還是剛到文工團的時候,在一次基本功考核中,劉全利與戰友展開了一場特殊的較量。兩個半大小子比起了倒立,十分鐘、半小時、一小時、兩小時,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汗水灑滿了地面,誰都不服輸,直到臉漲得發紫,雙臂發抖。老師怕他倆傷了身體,上來勸他們放棄,但全利卻始終堅持著,心中只有一個念頭,我一定要比對方強。
經過幾年的勤學苦練,功夫不負有心人,在1976年的全國文藝調演中,劉全和、劉全利哥倆表演的雜技《椅子頂》獲得了優秀表演獎,1979年還以雜技《鉆圈》獲得了全軍文藝匯演二等獎。當時鐵道兵雜技團的高難動作基本上都是由劉全利來完成,在文工團內他是年齡最小、入黨最快、提干最早的年輕演員,哥倆也成為了當時雜技界的佼佼者。
隨著年齡漸長,哥倆雜技藝術的輝煌逐漸成為歷史,雜技藝術的特殊性決定了他們已經很難繼續在雜技舞臺上尋求進一步的發展,如何拓展更廣闊的舞臺空間需要他們的重新定位和抉擇。為了尋求新的藝術目標,根據自身的特點,他倆決定向幽默滑稽這一領域發展。幽默滑稽當時在我國還是一個比較薄弱的項目,他們的探索可以說是從頭開始。最初,他們的滑稽創作以模仿表演為主,同時也借鑒了雜技傳統節目中的表演形式。因為有舞蹈基礎,再加上努力鉆研,他們演起這些節目來已經具備了很強的藝術表現力,很快成為了優秀的幽默滑稽專職演員。
但藝術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哥倆深知,開拓創新是藝術家永葆藝術青春的強大動力,更是藝術家獲得成功的必由之路。要想讓觀眾喜歡你,必須不斷煥發創作激情,激發原創能力,鞏固和發展自身特色。1998年,哥倆調入了中國廣播藝術團,結識了姜昆、陳佩斯等我國最優秀的喜劇表演藝術家。在大師們的傾力培養和無私幫助下,哥倆的藝術創作視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在藝術創作中,他們在傳統的幽默滑稽中有機地融入啞劇的內涵和表演方式,這也是對傳統幽默藝術的創新和發展。同時,他們也立足于雙胞胎這一獨特的優勢,創作了《雙胞胎成長》《照鏡子》等節目,受到了觀眾的熱烈歡迎和廣泛好評;而《鋼琴家與指揮家》《攝影愛好者》《櫥窗模特》等作品也深入人心,讓觀眾感受到了更多的時代氣息。
正是因為他們多年的努力和創新,中國的幽默滑稽藝術也能站在高高的國際領獎臺上:在意大利舉行的第九屆世界幽默滑稽大賽中,他倆表演的《照鏡子》以獨特的創意、幽默詼諧的表現形式,獲得了本次比賽最高獎“金小丑”大獎,哥倆成為我國至今為止唯一獲得這一獎項的兩位中國人。這個獎是對他們倆在幽默滑稽藝術領域長期不懈努力的肯定,但更重要的是,因為這個獎,他們為中國人爭了光,在世界幽默滑稽的舞臺上,留下了我們中國人的身影!
“我們的生活需要歡笑,我們的幽默更需要智慧”。這是哥倆幽默藝術創作追求的目標。2009年,劉全利和劉全和在“向祖國匯報——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曲藝精品展演周”上,獨具創新,表演了《快樂人生》個人幽默小品專場晚會,把哥倆多年的積累集中呈現,獲得了廣泛好評。一些專家認為,他們的表演“開辟了一個新的藝術表演形式、是獨一無二的以肢體語言說相聲的人”。近來,他們又新創作了一部創意新穎的作品《快樂童年》奉獻給觀眾。他們深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任何藝術都需要常演常新,更需要與時俱進,如果停下創新的腳步就等于自我毀滅,只有不斷自我挑戰、自我突破才能迎來藝術生命中每一個新的收獲。
從藝40多年,盡管獲得了諸多獎項,但把歡樂送到基層老百姓中去始終是哥倆一貫踐行的準則。多年來,哥倆深入到革命老區、邊遠地區、貧困地區,走進農村、軍營、礦區、社區,趕赴災區前線和生產第一線,到處進行慰問演出,幾乎跑遍了祖國的每個角落。在中國文聯、共青團中央、中國僑聯和全國青聯等單位舉辦的各種慰問演出和“送歡樂、下基層”活動中,處處能看見他們的身影。披風雪,踏泥濘,翻山越水,千里跋涉,都已經成為一種習慣。曾經有位朋友開玩笑說,“你們哥倆已經成為送歡樂的代言人和深受觀眾歡迎的快樂使者啦。”這句話,對他們來說,可以說是最高的夸獎了。
回顧這些年基層慰問演出的經歷,回憶很多,感觸也很深。2008年的5·12大地震后,哥倆同其他藝術家一起深入災區,開展慰問活動,并為災區人民義演募捐,鼓舞災區人民更加勇敢、更加堅強地面對突如其來的大災難,堅定重建美好家園的信念。他們深深感受到,在人民最需要的時候,在國家遭受重大災害或災難的時候,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就應該當仁不讓地、及時地去奉獻對黨、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的愛心。
基層慰問演出也讓哥倆受益匪淺。藝術創作來源于生活,基層的表演是最真實的試金石,當地百姓喜不喜歡、愛不愛看,都表現在他們的臉上與掌聲中,而正是這種不斷的檢驗與回饋促使他們在“送歡樂、下基層”活動中更加踴躍。劉全利說,每一次演出,都深深地震撼著我們,凈化了我們的心靈,激發了我們的創作靈感,讓我們在深刻體會到藝術無價的同時,更加清楚自己肩負的責任。“送歡樂、下基層”不僅僅是為百姓送去歡樂,更讓我們真正感受到為人民服務的那份由衷的幸福與快樂,在下基層的過程中,我們的收獲比群眾更多。
哥倆非常看重“德藝雙馨”這個榮譽。劉全利說,德藝雙馨,是藝術家執著的追求;德藝雙馨,是藝術家崇高的榮譽;德藝雙馨,更是寄托了黨和人民對廣大文藝工作者的殷切厚望和熱情鼓勵。能夠榮獲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對于我來說不是終點,而是一個嶄新的起點。在這個起點上,他將和哥哥全和一起,兄弟齊心,在藝術追求上精益求精、勇攀高峰,同時在職業精神、職業道德、職業形象和品行修養等方面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真正成為讓廣大群眾喜愛的優秀藝術家。
(作者為《中國藝術報》記者)
劉全利
男,漢族,1957年3月生,中共黨員,中國廣播藝術團說唱團副團長,中國雜技家協會副主席,北京雜技家協會副主席,一級演員。
主演的滑稽啞劇代表作品有《櫥窗模特》《照鏡子》《雙胞胎出生》《攝影愛好者》《小鳥和蜜蜂》《同桌的你》《夢幻奧運》等。曾獲意大利第九屆世界滑稽“金小丑”大賽最高獎——“金小丑獎”、全軍文藝調演“優秀表演獎”、上海首屆國際啞劇節“最佳表演獎”、首屆全國滑稽大賽金獎、中國雜技金菊獎終身成就獎等。
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和環保活動,多次參加中央電視臺“心連心”藝術團、中國文聯“送歡樂、下基層”等慰問演出。曾獲鐵道部“火車頭”獎章、環保總局“熱心環保公益事業”獎等,被廣電總局評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先進個人”、優秀共產黨員。
(編輯:歐陽文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