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報]崇高并不遙遠
崇高,是真、善、美之境界;崇高,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動力。鑒于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四項內容無疑都是崇高的,即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是崇高的指導思想,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崇高的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崇高的精神,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崇高的榮辱觀。那么如何堅持弘揚上述四項內容的崇高呢?用什么樣的詞語準確而生動地鏈接上述四項內容的崇高并唱響崇高呢?愚認為:還是用“走進崇高”最為準確最為妥帖,走進崇高是趨步進入真、善、美境界,走進崇高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價值追求,同時還是最具概括力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凝煉詞。
走進崇高是趨步進入真、善、美之境界
通常說到崇高,似乎高不可攀、深不可測,好像只有在特殊的人群里的特殊人物才具有這種精神。其實不然,崇高就在你我的心中,崇高者就在你我的身邊。紀念新中國成立60周年評選出的“雙百人物”,無疑都是崇高者,他們不都耳熟能詳嗎?社會上齊口稱贊的“雷鋒傳人郭明義”、“草帽書記楊善洲”以及近期新聞媒體中報道的舍身搶接墜樓兒童的“美麗媽媽”和為殘疾乞丐老人雨中打傘的“美麗的打傘姑娘”,不都是在平凡崗位上涌現出來的崇高者嗎?
革命先驅孫中山曾告訴人們:“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天地正氣”、“古今完人”,無疑是崇高。也就是馬克思講的一種尺度,一種做人的尺度。而“養”和“法”,則是過程,是走進的過程。因此,筆者把創造崇高、實現崇高的過程,認定是走進崇高。而把能自覺主動地用崇高規范自己的言行,稱之為擁有崇高。所以,北京走進崇高研究院總顧問遲浩田上將親筆書寫了“走進崇高、擁有崇高”作為該院的院訓和宗旨。該院對走進崇高的詮釋是:走進崇高,就是趨步進入真、善、美之境界,即彰顯自身崇高,履行職責崇高,學習他人崇高,用崇高規范自身,研究崇高之道,鼓蕩崇高之風,以實現人格優秀、社會和諧、祖國強盛、人類美好。
走進崇高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有力傳承
中華民族是崇尚崇高、踐行崇高的民族。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倡導崇高、鍛鑄崇高的文化。儒家的仁愛、墨家的兼愛、道家的摯愛、佛家的博愛,無一不是倡導崇高。孫中山提倡的“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同樣是崇高;魯迅先生的“從古至今,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還是崇高。同時也論證了倡導崇高、踐行崇高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一以貫之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之重點。毛澤東對此的傳承和發展,就更具創造性和權威性了。他有關中國共產黨、愛國主義、國際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的論述,無不凸顯崇高,其中最為深入人心、最具普遍影響力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完全徹底地為全中國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服務”以及“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是最典型的崇高。
在世界風云變幻,社會進入多元價值理念、多元思維的今天,中國步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多種文化爭相侵擾的形勢下,黨中央多次號召要傳承創新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特別是十七屆六中全會號召全黨全國人民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而走進崇高的目的是實現“人格優秀、社會和諧、祖國強盛、人類美好”,并以切實可行的細則、舉措,正廣泛實施、推廣。這不是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有力傳承嗎?不是貫徹落實黨中央文化強國號召的具體行動嗎?所以,我們應當理直氣壯地走進崇高、擁有崇高。
走進崇高是中國共產黨的一貫要求
中國共產黨自誕生那天起,就確立了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崇高綱領,同時確定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崇高宗旨,以及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的崇高理想,并在艱苦卓絕的斗爭中,忠實地踐行崇高,率先垂范、舍生忘死、沖鋒陷陣、赴湯蹈火、前赴后繼,終于奪得了革命的勝利,把象征“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的五星紅旗升起在世界的東方。新中國成立之后,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依然認真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率領中國人民向著貧窮和落后開戰,向著壓制和封鎖開戰,向著社會的沉疴和自身的疾病開戰,艱苦奮斗了62年,不能不說是崇高的戰斗歷程;以大國的形象躋身于世界的舞臺,不能不說是樹立起崇高形象;在風起云涌的國際斗爭中,中國共產黨又響亮地提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綱領,先后制訂并實施了“構建和諧社會”、“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堅持科學發展觀”以及“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等戰略舉措,不能不說這是一系列的崇高綱領。走進崇高,提倡“彰顯自身崇高,履行職責崇高,學習他人崇高;用崇高規范自身,研究崇高之道,鼓蕩崇高之風”,無疑符合黨的宗旨,是中國共產黨的一貫要求。
走進崇高是當今中國社會的迫切需要
當今中國社會,改革創新大潮澎湃,也難免魚龍混雜;思緒多元,異彩紛呈,也難免良莠不齊。在時代先鋒、道德模范不斷涌現的同時,也出現了些坑蒙拐騙的能手和沖破道德底線的勇士,以及侵吞國血、民脂的蛀蟲。這些中華民族的敗類,敗就敗在崇高缺失、卑劣猖獗上。
也許正因為這樣,在去年6月舉辦的中國首次走進崇高理論研討會上,走進崇高研究院的理念得到了120多位專家學者等與會人員的贊同。僅一年多時間,由當時會上確定的3個走進崇高踐行基地發展到分布在5個省市的12個踐行基地。專程到該研究院過黨日活動的北京先農壇體校的兩個支部,普遍反映“走進崇高震撼人心、凈化靈魂”。專程到該院過組織生活的北京八中老教師劉國瑋稱贊:“走進崇高提法很好!既是昭示人人需要走進崇高,又是寓意全社會都需要走進崇高,還包含了要以挺進的步伐走進崇高。”82歲的馬文俊在題辭本上留言:“走進崇高,社會需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走進崇高之所以受到如此廣泛、普遍的歡迎,是因為符合馬克思主義有關社會主義價值、性質的基本思想,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有力傳承,又是中國共產黨的一貫要求,還是當今中國社會的迫切需要,更是每個人心中都有、只要努力便能實現的美好愿望。
(編輯:孫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