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火羅語與龜茲石窟研究獲新突破
新疆阿克蘇克孜爾石窟是何時建設的?又是何時衰落的?“耶婆瑟雞”是指克孜爾石窟嗎?這些問題長期困擾著克孜爾等龜茲研究,成為研究者心中的“瓶頸”。由新疆龜茲研究院、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和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聯合展開的“新疆現藏吐火羅語文學資料調查與研究”項目,經過5年時間的深入研究,終于從有關龜茲石窟保存的吐火羅語材料研究中,獲得了一些答案。
提起吐火羅語,人們會想到季羨林先生。吐火羅語的研究是20世紀國外學界的研究熱點,且已有百年歷史。季羨林先生是我國攻讀和研究吐火羅語的先驅,也是唯一能熟讀精研吐火羅語寫本的學者。2009年季羨林先生逝世,我國吐火羅語研究一時呈現出后繼無人的局面。
新疆龜茲研究院保存有豐富的吐火羅語材料,是目前國內最為集中的收藏單位。這些材料由兩部分構成:一是出土的木簡和文書殘片。這部分文字除了用來書寫吐火羅語與梵語的婆羅謎文字外,還有少數書寫梵語與印度俗語的佉盧文學殘簡。二是洞窟現存的題記。主要是壁畫榜題以及由石窟居住者、參觀訪問者在墻壁上留下的墨書或刻寫漫題。壁畫榜題主要是吐火羅B語(龜茲語)與梵語之婆羅謎語題記,漫題則泛見于各種語言文字。
以游人留下的漫題為例,即有婆羅謎文字、漢文、藏文、粟特—回鶻文字、察合臺文等語言文字。這些文字分布在克孜爾、庫木吐喇、瑪扎伯哈等石窟內。這批材料為先前國內外學界所不知或知之甚少,雖然內容豐富,但保存狀況欠佳。其中木簡遭蟲蛀、酥堿等病害侵蝕嚴重;榜題和漫題刻寫則日漸風化、脫落,一部分字跡磨損漫漶。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新疆龜茲研究院對這批吐火羅語資料展開了初步整理、釋讀和研究工作,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績。1998年,新疆龜茲研究院(當時為龜茲石窟研究所)的業務人員在記錄克孜爾石窟基礎檔案時,就開始記錄洞窟內的婆羅謎文字榜題、漫題以及其他古代題刻,并且在《克孜爾石窟內容總錄》一書中專設一項“題記及題刻”,記錄這些文字的簡要情況,發表部分木簡的照片。后來又陸續編輯出版了《庫木吐喇石窟內容總錄》《克孜爾尕哈石窟內容總錄》,第一次向國內外公布了龜茲石窟內保存有大量吐火羅語材料的信息。
著名西域名研究專家、北京大學中古史研究中心教授榮新江十分關注世界學術的新疆課題。2009年,他將目前國際上最具潛力的兩位吐火羅語學者——荻原裕敏和慶昭蓉從法國請到中國,合作開展新疆現藏吐火羅語文字資料的調查與研究工作。
圍繞著這一項目,新疆龜茲研究院本著開放式辦院的方針,先后完成了多項研究課題,出版了《新疆龜茲研究院藏木簡調查研究簡報》《新疆拜城縣亦狹克溝石窟調查簡報》《克孜爾尕哈石窟現存龜茲語及其他婆羅謎文字題記內容簡報》等一系列文章。
事實證明,新疆龜茲研究院院藏的吐火羅語材料是非常珍貴的歷史寶庫,初步的研究成果已經揭示出它豐厚的歷史價值,其中大多數木簡年代確定為唐代安西都護府統治時期。石窟題記則記錄了克孜爾石窟從興建到衰落過程的信息。同時,在研究釋讀的過程中,還發現了前所未知的龜茲國王號。這些成果的取得,對于解決長期困擾克孜爾等龜茲石窟研究的“瓶頸”問題,如年代分期等提供了直接的證據。此外,還在克孜爾石窟中發現了古代地名“耶婆瑟雞”的龜茲語形式,這為證明克孜爾石窟寺應當就是古代的耶婆瑟雞寺提供了核心證據。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