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文博會:十年砥礪文化強國夢
《馬可·波羅傳奇》劇照。資料照片
五月的深圳,綠葉疊翠,繁花似錦,萬眾矚目的第十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如約而至。
2004年,首屆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開幕,如今,這一盛會已經走過了10年。
10年間,深圳文博會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規模從4.3萬平方米增加到去年的10.5萬平方米,交易額從357億元增加到去年的1665億元;
10年間,中國文化體制改革步伐鏗鏘,文化企業活力迸發,中國文化“走出去”風帆高揚,古老的中華文明煥發出更加蓬勃的生機;
10年間,中國文化產業從零起步、異軍突起,正向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邁進,既彰顯著中國文化的軟實力,更開辟出一個流光溢彩的新時代。
改革 釋放新的政策紅利
4月20日,天創國際演藝公司在美國布蘭森白宮劇院上演的中國大型舞臺劇《馬可·波羅傳奇》,座無虛席,1200位美國觀眾反響異常熱烈,拉開了此劇今年在美國連續駐演324場的序幕。
許多人驚嘆于中國文化產業的飛速發展,他們想知道是什么力量讓中國藝術之花如此絢麗。
答案就是改革。國有文化企業煥發活力,民營文化企業喜逢甘露。
“改革帶來的一個好處,就是我們在活力、實力、競爭力方面都明顯提高。”中國東方演藝集團董事長顧欣說,當前,新的改革形勢對我們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從優惠到普惠,民營文化企業也能一視同仁地享受到各項扶持政策。”華夏樂章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瑜注意到,中央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專門對文化企業進行貸款貼息的扶持,完全是按市場規律扶優扶強。
新一輪改革大潮已經啟動,文化體制改革進入一個新的階段。近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印發文化體制改革中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和進一步支持文化企業發展兩個規定的通知》,修訂完善一系列推動文化改革發展的重要經濟政策,為改革注入了新的政策紅利。
“當前文化體制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需要解決的問題異常艱巨復雜,剩下的都是硬骨頭。”文化部部長蔡武說,這就要求我們既要摸著石頭過河,又要加強頂層設計,抓住推進改革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統籌協調推進。
趨勢 融合成為發展關鍵詞
在每一屆文博會上,各地展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都引來人們駐足關注。有了新的設計,這些“老物件”在文博會上煥發了新生機,文化產業跨界融合的新趨勢也再次彰顯出來。
不久前,網絡購物平臺電商巨頭之一的京東商城,推出了“京東出版”系列圖書,正式發布其第一本自有品牌圖書《大衛·貝克漢姆》,開始涉足出版領域。
3月11日,在港上市公司“文化中國”公司發布公告稱,阿里巴巴將獲得文化中國60%的股份。
他們的發展只是文化產業跨界融合的冰山一角。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文化產業正在涌動新的融合發展浪潮。
順應文化產業這一發展態勢,近期,我國支持文化產業政策頻出,力度空前。從文化貿易到文化金融,黨中央各項政策吹響了文化產業全速前進的號角。
“當前,產業發展形勢再次表明,未來的融合應是一種多元融合,既有與科技的融合、與相關產業的融合,也有與金融資本的融合。”文化部黨組成員、部長助理劉玉珠表示,這就要求我們要有問題意識,要根據產業發展的需要加強頂層設計,破解產業發展中的各種問題。
對此,中宣部改革辦副主任朱濤指出,未來,促進融合發展應從企業和政府兩方面著手。企業要樹立創新融合的意識,并轉化為具體的行動;政府要為產業融合發展營造良好環境,要搭建平臺、出臺政策,促進形成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
走出去 文化巨輪揚帆遠航
來自文博會組委會辦公室的消息顯示,在本屆文博會上,有2263個政府組團、企業、機構參展,與16家境外專業機構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吸引1.7萬名海外采購商參會。
隨著國際化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文博會已經成為我國文化創意對外貿易的加速器,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也日益鏗鏘。
“文博會見證了我們的成長。”珠海天空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湯澤明說,2006年,我們在第二屆文博會上首次展出其民族動畫《大鬧天宮》中的卡通形象“悟空”,借助文博會的平臺,“悟空”從紙上“變身”為各種衍生產品,躍至歐美、日本、中東等國際市場。
在文化“走出去”過程中,很多公司和天空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有著類似的探索。
2002年,四達時代集團總裁龐新星第一次走進非洲時發現,那里很多家庭沒有電視。當時的中國,網絡和電視已發展得很快。從此,四達集團開始了拓展非洲市場的征程。12年后,四達集團在非洲十多個國家投資運營了數字電視項目,建立起覆蓋非洲、歐洲和中亞地區的信息傳輸平臺。
近年來,隨著中國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文化貿易成為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形成與中國國際地位相對稱的文化軟實力、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重要一翼——
10年間,我國對美、加、英、法、德5個西方傳統發達國家輸出圖書版權總量增長近122倍,達到2213項,逆差從1∶387縮小至1∶4;
10年間,我國的文化產品貿易發展迅速,對外文化貿易幾乎涵蓋所有的藝術門類,交流的領域和渠道已大為擴展,推出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外向型文化企業;
10年間,我國逐步打造出一批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色、國際社會廣泛認可的品牌企業和產品,推動形成有中國特色的國家文化品牌群。
乘著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強勁東風,中華文化正揚帆遠航、走向世界。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