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閱讀出現新版權困境:推送文章未告知原作者
微信已經成為很多人每天使用最多的手機客戶端,然而,“綠精靈”在傳播信息時帶來的知識產權問題卻引發社會關注。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很多人開始選擇快餐式閱讀獲取信息知識。因此,在微信活躍與日俱增的今天,微信閱讀應運而生。
“與傳統閱讀方式相比,微信閱讀最大的亮點在于成本低、互動性強,更符合大眾口味。”長春市民孫倩說,“讀者通過微信平臺可隨時隨地給作者留言;作者也可以知道究竟誰在看小說,甚至聽取讀者的意見調整故事的發展方向。”
然而在微信閱讀漸漸流行的同時,一些問題也暗中滋生。據了解,部分公眾賬號將一些知名作家的作品推送給用戶供大家免費閱讀時,存在推送文章不給原作者署名或是作家根本不知道自己作品已上微信的現狀。
專家指出此行為構成了對作者知識產權的侵犯。據中國科學院大學知識產權系教授閆文軍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中規定了著作權人的信息網絡傳播權。所謂“信息網絡傳播”,是指“以有線或者無線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使公眾可以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微信公共賬號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在微信中傳播作品的行為已經構成侵犯著作權人的信息網絡傳播權。
并且,閆文軍說,著作權人向微信公共賬號的管理人主張權利存在諸多不便。“我國《侵權行為法》和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規定了網絡服務商的侵權責任以及‘避風港原則’。如果網絡服務商接到著作權人通知書后及時移除了侵權作品,可以依據‘避風港原則’不承擔侵權責任。因此,當著作權人發現其作品在微信傳播時,騰訊公司可以援引‘避風港原則’避免承擔責任。”他說。
對此,專家建議,應盡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保護作家的合法權益。此外,呼吁公民盡快轉變互聯網全免費的觀念,不在朋友圈隨意分享和轉載未經授權的作品。
“目前高校對于學術期刊和論文都會采用有償閱讀的方式獲取資料,今后應該將有償閱讀滲透到每個領域,隨著普法的進行,讓更多公民學會尊重版權和他人勞動成果。”長春理工大學法學院教授卜長莉說。
(編輯: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