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樣化:中國電影創作的必經之路
多樣化:中國電影創作的必經之路(文化脈動)
對于持續高速發展的中國電影市場來說,由于囊括全年最成熟的檔期——春節檔在內,每年第一季度的總票房和國產影片份額再高,似乎也已經不足以撩撥人們的神經。但2014年第一季度,中國電影之所以引人關注的原因,已經遠遠超越了數字本身,多部影片引發的討論,以及整個市場和產品格局呈現出的態勢,都集中指向一個重要的話題——中國電影創作的多樣化。
影片格局多樣化推動市場走高
2014年第一季度,全國總票房比2013年同期增長45.3%,國產片占比接近65%,雖然振奮人心,但也算不上什么意外的驚喜。如果有驚喜,恰恰來自幾部影片引發的一系列關注、討論,甚至爭議。
首當其沖的是春節期間上映的《爸爸去哪兒》。這部由2013年收視率最高的電視綜藝節目衍生而來的電影,上映后屢屢刷新國內電影市場多項紀錄。與高票房如影隨形的,是行業內外對于它到底是不是電影的爭論。
究竟什么樣的內容和形式才稱得上電影?電影院功能的邊界究竟在哪里?《爸爸去哪兒》將對電影和大銀幕本質的探討引向最初、最原始的出發點,但在多屏時代內容交互日益密切的今天,這樣的探討和爭議卻深刻地體現出時代的脈動。業內人士認為,《爸爸去哪兒》未必在電視節目的大銀幕化中具有可復制性,但不可否認的是,這部影片的成功是國產影片創作實踐的有益嘗試,它積累的經驗為中國文化產品的多維度開發提供了寶貴經驗。
一季度同樣備受關注的影片還有《西游記之大鬧天宮》和《白日焰火》。3月底上映的《白日焰火》因其在本屆柏林電影節上的重要斬獲而未映先熱。截至目前,該片票房已經超過1億元。導演刁亦男表示,作為一部藝術性和個人化色彩突出的作者電影,《白日焰火》沒有放棄對觀眾和市場的尊重及商業訴求,它的成功,證明了中國電影觀眾對思想藝術含量較高的國產影片的需求,證明了當前中國電影市場仍然在健康的軌道上運行。
此外,一季度上映的《澳門風云》《警察故事2013》《前任攻略》《脫軌時代》等影片也在類型片創作上呈現出日益成熟的趨勢,《熊出沒之奪寶熊兵》則超越喜羊羊系列,創下國產動畫電影票房新高。在票房繁榮的背后,題材多樣化、類型多樣化、表現方式多樣化,無疑是2014年一季度中國電影最大的看點,這也將成為中國電影未來一個階段的重要發展趨勢。在多樣化的推動下,中國電影的創作狀態將更加開放。
多樣化是產業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國產影片質量提升和題材類型的多樣化,與電影市場規模的擴大形成了相互促進、相互推動的良性互動關系。
數據顯示,2013年底,我國銀幕總數達到18195塊,2014年一季度,全國銀幕總數已經突破2萬塊。如果說,過去一部影片的創作生產、營銷、發行,采用的方法還是在全國市場平均用力,那么今天,不同區域、不同成熟度的市場,以及同一市場內部的不同觀影人群所呈現出的差異化觀影需求,則要求影片的創作生產、營銷和發行等各個環節都盡可能地體現出更加精確的市場定位,甚至在現有市場規模的基礎上,對潛在觀眾和市場進行進一步發掘。也正是基于這個原因,去年以來,“大數據”概念在電影行業引起了廣泛共識,以“大數據”采集、研究和咨詢為核心業務的企業也大量涌現。
在電影行業,“大數據”思維在本質上意味著對觀眾和市場需求的細致了解,意味著電影創作生產消費者意識的提升。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是,類型跟風、題材跟風是過去幾年中國電影創作中存在的弊病,一部影片火了,許多模仿跟風的作品就迅速涌入市場。然而,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容量日益擴大,電影觀眾和市場日趨成熟,投機跟風的作品在市場上面臨的風險也勢必越來越大,這就迫使電影的創作生產必須向更多更新的可能性探索和延伸。
與此同時,近年來青年導演的成長,也為中國電影題材、類型的多樣化提供了現實基礎。去年以來,趙薇、徐崢、郭敬明等青年導演的作品在國內電影市場嶄露頭角。這批出生于上世紀70年代、80年代的導演,思維更加活躍,創作心態更加輕松,為創作上的探索提供了內在的動力。此外,這批年輕導演中的不少人并非電影專業出身,他們既有的知識背景和生活閱歷一旦被攜入電影創作,就會為電影行業帶來更多超越既往經驗的文化基因。創作主體的多元必定在一定程度上導向作品本身的多元。
社會生活的廣泛性、社會情緒的復雜性,決定了只有足夠多樣和豐富的電影內容和類型,才能滿足觀眾。因此,中國電影創作的多樣化應當也必須融入深化改革的時代潮流,予以堅決的、持續的推動。
中國電影的選擇關乎中國文化的世界話語權
回到電影產業和市場本身,雖然2014年一季度國產影片以近65%的市場份額獲得了市場主動權,但接下來的第二季度,在《美國隊長2》《超凡蜘蛛俠2》《變形金剛4》等進口大片的圍攻下,國產影片的市場壓力也實在不小。“如果再把目光放得長遠一些,2015年,中國電影還將迎來更強勁對手《阿凡達2》《復仇者聯盟2》等,而到了2017年,隨著中國和美國啟動針對進口片配額問題的新一輪談判,中國電影如何在本土市場應對在全球范圍內都所向披靡的好萊塢,將是一個更加現實和嚴峻的挑戰。”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局長張宏森說。
當前中國電影面臨的挑戰,需要行業內外對國產電影創作生產中的各種探索和嘗試予以更多的包容和鼓勵。
然而,現實卻并非如此。一些業內人士指出,當前中國電影在探索中承受的苛責和批評,對其發展中的勇氣和銳氣,已經構成了一定的約束和打擊。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鮮活的創作實踐和探索面前,電影理論和評論的滯后,以及這些滯后的思維方式和話語體系對一些新的創作實踐的輕率否定甚至當頭棒喝,勢必會挫傷中國電影創作的活力和積極性。
以2014年一季度上映的部分影片為例,《西游記之大鬧天宮》《爸爸去哪兒》《澳門風云》《前任攻略》等影片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詆毀和攻擊。許多創作者都認為,善意的批評和建設性的意見,固然是中國電影前進的重要動力,但在當前電影創作實踐緊跟世界電影潮流的努力面前,國內的電影理論評論卻仍然固守傳統電影話語體系,對超出既往電影經驗的創作實踐動輒徹底否定,這對中國電影創作的多樣化,對中國電影未來的發展,都是不負責任的。
中國電影今天的文化抉擇和發展路徑,也勢必關系到中國文化未來的趨勢和走向,及其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和話語權。尤其在互聯網時代,中國電影要在文化和市場兩個維度上齊頭并進,要在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的格局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就必須與文化產業其他領域打通,與世界電影最先進的發展趨勢打通。這不僅是中國電影創作者、從業者的責任,也是所有關注中國電影和中國文化發展的人的責任。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