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藍皮書:文化產業應拓展“內生動力”
昨天,文化藍皮書《中國文化消費需求景氣評價報告(2014)》、《中國文化產業供需協調增長測評報告(2014)》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藍皮書提出,我國文化產值比(文化產業增加值總量占GDP總量的比重)和全國城鄉居民文化消費率(文化消費總量與GDP總量的比例)并不是一種正常、健康的文化供需協調增長關系。
文化產業應拓展“內生動力”
《中國文化產業供需協調增長測評報告(2014)》分析指出,從2004年版《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國家統計標準開始,到2012年版《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國家統計標準,中國文化產值比由2.15%提高為3.48%,同期全國城鄉居民文化消費率由2.76%降低為2.20%。這兩項比值歷年增長曲線構成明顯的“剪刀差”,其相關系數為負值0.6513,即在65.13%的程度上形成反比互動關系。這并不是一種正常、健康的文化供需協調增長關系。長此持續下去,要么城鄉文化消費需求增長難以支撐文化產業穩步增長,真正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要么文化產業生產與文化消費需求無關,淪為一種喪失自身應有目的的無效生產。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只是手段,提升并滿足人民群眾文化消費需求才是最終目的,源于“GDP崇拜”的“文化GDP追逐”應休止。
該報告指出,文化建設“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需要落實在擴大城鄉文化消費需求與共享之上。全國文化產業發展與城鄉文化消費需求提升應當形成供需之間協調增長的良好關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的文化產業發展不能僅用“文化GDP”來衡量。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空間必須從擴大文化消費、增強“內生動力”中拓展。
文化消費需求增長滯后于經濟發展
此外,《中國文化消費需求景氣評價報告(2014)》數據分析表明,1991年至2012年,全國人均產值年均增長15.41%,人均總消費年均增長13.25%,人均文化消費年均增長13.60%。人均文化消費年均增長幅度明顯低于同期人均產值年均增幅1.81個百分點,低于人均收入年均增幅1.09個百分點,略微高于人均總消費年均增幅0.35個百分點,極顯著低于人均積蓄年均增幅7.60個百分點。21年以來貫通考察,全國城鄉文化消費需求增長滯后于經濟發展,大體滯后于城鄉一般民生增進,尤其是受到城鄉積蓄增長的嚴重擠壓。其間,“十一五”時期的“增長協調性”狀況明顯不及“十五”時期,也明顯不及“九五”時期,“十二五”以來稍有好轉。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