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學者解讀清明節:真正的“春節” 融會三大節日
新華網北京4月5日電(記者周瑋)在文化學者李漢秋看來,清明節才是名副其實的春節,把春天的三個大節日都融會在一起了:
——清明,二十四節氣之一,“萬物生長此時,皆清凈明潔,故謂之清明。”
——寒食節,總在清明前二、三天,其時要禁火,只能冷食,故謂之寒食。
——上巳節,農歷三月三,至今仍是西南許多少數民族的隆重節日,有的就叫它“迎春節”或“祭祖節”。
李漢秋說,清明節的內容如此豐富,可以歸納為“清明四重奏”:生命清明、家風清明、政治清明、生態清明。“其核心內涵和情感本體是緬懷先人和已故親人,是中華文化人倫情懷的典型表現。它的價值取向是提升生命意義,文化功能是凝聚族群、和諧天人。”
生命清明——提升生命的文化
清明節試圖處理生與死的聯系、連接、溝通,接觸到對人的終極關懷,是集中體現中華民族的生命精神、最富有生命意識的中華傳統節日。
物質生命有限而無法久存,精神生命無限而可以久傳。什么樣人生的精神能夠流芳千古永垂不朽?古人的回答是“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為此,我們祖先每朝每代都修史,創造了堪稱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史系列。這種“三不朽”的意念激勵人提升生命價值,延伸精神生命。
“清明節緬懷的范圍,現已拓展到緬懷革命先烈,還可以再擴及先賢英杰,包括民族英雄、杰出歷史人物。他們是‘三不朽’的實例。”李漢秋說,許多人的立志就是從崇仰先賢開始的,激勵他們提升生命品格。
他說,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立功、立言,而立德是每個人都可以做的,古人把它置于“三不朽”的首位,就從這方面說也是有道理的。通過清明節的緬懷,獲得生死情感的宣泄和道德生命的傳承。
家風清明——注重人倫的文化
“像過年、清明節這樣的傳統節日,正是進行家庭文化建設的契機。這不僅是傳承家風的需要,而且是中華民族重振倫理道德的需要。”李漢秋說,倡導家庭文化建設,要接地氣,貼近百姓生活,從日用倫常抓起,不僅要有“頂層設計”,而且要有接地氣的“底層設計”“分層設計”;續根脈,不搞移栽另種,激活潛藏人們心中的傳統美德的基因,喚醒傳統美德的記憶。
他說,清明節的儀式、載體、方式方法正與時俱進地發展著,而其核心內涵和情感本體始終是緬懷和感恩:感恩賜予我們生命的先人和居于生命鏈條上游的列祖列宗以及為民族造福的先烈先賢,感恩養育人類的天地大自然。在感恩情懷中追求生與死的精神溝通、天與人的和諧。
政治清明——介子推文化特質
李漢秋談到介子推的故事時說,有兩點特別值得加以彰顯,一個是他功成不受賞,二是傳說中的介子推遺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這首詩出自誰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反映了歷代人們的普遍愿望,短短八句就三囑‘清明’,可以成為清明節的價值取向。”李漢秋說,政治清明,不僅是古代人的夙愿,而且是當代人的訴求,這也應當是清明文化的內涵。
生態清明——提倡環保的文化
清明節人們一方面要祭奠亡人以通“陰間”,另一方面也要迎春游樂以順陽氣。所以人們開展了多種多樣的迎春健身活動如蕩秋千、放風箏、斗雞、蹴鞠、拔河以及插柳植樹活動等。
清明插柳之風很自然地發展為植樹造林之舉,李漢秋建議,從2008年起清明放假,很現成地可以把植樹節、環保節落戶在清明節。
“我們的清明節俗應當由‘插柳留春’‘植樹擴春’,發展為‘環保護春’。讓清明節成為生態環保節,努力實現生態的‘清凈明潔’。”李漢秋說。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