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冷節日熱,紀念先烈為何成“形式”?
4月4日,市民在寧夏銀川市烈士陵園內參加祭掃緬懷活動。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
4月5日,幾名海口市民在??谑薪鹋X烈士陵園瞻仰烈士墻。新華社記者 郭程攝
新華網北京4月5日電(記者張紫赟、周蕊、劉蕾、白靖利)又到清明,各地的烈士陵園、烈士紀念場館迎來了絡繹不絕的祭奠、參觀人群,獻花、默哀、鞠躬、瞻仰,簡約而莊重的儀式,表達著人們對先烈的哀思。
就在幾天前,這些地方多數還是冷冷清清,讓人不得不感慨:紀念先烈難道只是一種節日活動?一次祭奠,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其中的意義?而且,對于公眾來說,不少紀念館內容過于簡單,幾幅畫、幾個展板、一個碑就是一個館,讓大家如何緬懷先烈?
祭掃烈士人數下降
3月下旬,記者走訪了滬上數個烈士陵園發現,前往陵園祭奠的游客并不多,園區顯得冷冷清清。
上海某烈士陵園清潔班的李班長在陵園工作了近20年。他說,上世紀90年代陵園剛建起來的時候,每天都會有幾千人前來祭拜,現在平日里每天的訪客也就1000人左右,其中很大一部分還是在此鍛煉的附近居民。專程前來緬懷英烈的參觀者中,不僅大多集中在清明,人群也以大中小學校和單位組織的團體參觀為主。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烈士陵園緊靠大蜀山風景區,也是風景區的入口之一。據陵園相關負責人介紹,清明節期間這里人流量可高達日均5萬人次。但記者采訪發現,在非節日期間,許多市民僅僅是從陵園入口進入風景區,部分駐足拍照,真正停下腳步了解歷史、拜祭烈士的并不多。
烈士故居也同樣如此。記者從上海李白烈士故居了解到,平時每天參觀者不到十位,即使臨近清明,3月25日的接待人數也僅為20多人。
清明前夕,記者多次來到安徽省合肥市盛習友紀念館,門前柱子上大面積的涂鴉十分顯眼。雖然標識牌上注明上班時間為9點-11點30分及14點30分-17點,但這里始終大門緊閉。在旁邊廣場鍛煉的居民告訴記者,這里已經有一段時間沒開門了,只有節日有人來組織活動參觀時,才見到有管理人員在。4月2日,記者再次來到紀念館,大門依舊緊鎖,只有門前紀念碑旁整齊零星擺放著幾捧鮮花。
公開報道顯示,天津、山東等地近年來均出現了祭掃烈士人數下降的情況。江蘇省某烈士陵園管理處提供的一份統計顯示,1976年前來祭掃的人數高達12萬人,進入2000年以后,祭掃人數下降到4萬人的水平,到2009年只有2萬多人。
陵園“千園一面”,宣傳手段“幾十年不變”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小學教師說,烈士陵園的宣傳教育方式“十年不變”,組織學生來參觀第一次還有新鮮感,次數多了,學生就提不起興趣。
記者走訪多家陵園發現,不少陵園“千園一面”,展覽館、紀念碑、墓園等“似曾相識”,使用的宣傳教育手段“幾十年不變”。還有一些陵園采用了先進的LED大屏幕和仿真電子書,但這些新媒體上呈現的內容依然是相關展覽物品及介紹的電子復制版,甚至連章節布局和排版也與旁邊的實體文字介紹一樣,新媒體的瓶子里面裝的依然是“舊酒”。
蜀山烈士陵園管理處主任孫冬梅告訴記者,由于缺少資金投入,紀念館內展示內容長久未得到更新與補充,許多史實的表述還停留在十幾年前的說法,陳列形式也過于單一,缺乏吸引力。
目前,多數地區陵園與紀念館的講解人員缺乏專業知識,對歷史知之甚少,只能做到背誦講解稿,難以與參觀者之間形成有效互動。這種枯燥無味的講解稿也很難起到良好的宣傳作用。
復旦大學教授顧曉鳴說,陵園參觀人數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人們學習烈士精神的對象和載體的變化?!斑@個時代的人們更愿意尋找和學習身邊活生生的奉獻人物。在新的時代,學習奉獻精神有了新的致敬方式,也有新的載體承接?!?/p>
紀念常態化 將外在的表現內化為心中的堅守
自2008年實行免費開放以來,云南騰沖國殤墓園的參觀者逐年遞增。據記者了解,墓園每到清明節和9月14日(騰沖光復日),都會迎來世界各地愛國同胞祭拜的高峰,當地會舉辦傳統的洞經演奏、祭掃等活動。而在春季和秋季,國殤墓園管理所都會以騰沖傳統的“土鍋子”作為主祭食品進行祭奠。墓園管理所還組織開展“小小講解員”培訓、愛國主義宣講下鄉進校進軍營等活動,受到社會歡迎,2013年共接待參觀者近90萬人次。
記者了解到,云南省多個烈士紀念地所在政府,都編制了形式多樣的詩集、畫冊,還經常性地請健在的老戰士為學校、單位進行革命故事講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吃轮醒?,記者在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烈士陵園遇到一位祭拜者,他說,自己已經來過很多次,有時候還會帶著孩子一起來參觀,他覺得對于這些烈士紀念場所,應該鼓勵人們前往,“歷史不能忘記??!”
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金瑤梅認為,要改變紀念先烈“平時冷、節日熱”的狀況,首先要從烈士陵園的管理抓起,提高資金和人員使用效率,不斷收集和發掘烈士事跡資料,豐富和充實陳展內容,“不要讓展館成為冷冰冰的擺設,讓傳統革命教育跟上當今社會發展步伐。”
顧曉鳴指出,對烈士精神的堅守絕不是烈士陵園一家的事,更不是清明一天的事,烈士精神的傳承和堅守需要擴展到更多的時段和地點?!皩α沂烤竦募o念要做到常態化和現代化,激發廣大民眾的自發自覺性,將外在的表現內化為心中的堅守?!?/p>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