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霽翔:解救館藏文物不僅僅是錢的問題
時間:2014年04月01日來源:太原日報作者:任錚
國家文物局前不久公布消息,國內50.66%的館藏文物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腐蝕情況,其中受重度腐蝕的文物達到230萬件。
在公眾看來,文物被“館藏”,還不安全嗎?這個驚人的數字不禁讓公眾擔心,我國放在博物館的文物究竟是什么狀態?為什么會有如此嚴重的腐蝕?近日,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對此做了解答。
文物放進博物館,是否等于放進了“保險箱”
單霽翔說,目前,不少博物館文物庫房面積偏少,保管設施簡陋。不少博物館展廳的條件不符合保護標準,無法控制文物存放所需的溫濕度、光照、空氣等環境因素及提供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不具備應有的文物藏品保護環境。除一些大型博物館設有文物保護實驗室、文物修復室等文物保護內設機構外,大部分博物館尤其是中小型博物館,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文物保護實驗室、文物修復室等保護設施和專門部室,無法達到文物修復的基本條件。
|
解救腐蝕的文物,難點在哪
“解救館藏文物不僅僅是錢的問題,更為突出的瓶頸是在人力不足。”單霽翔表示,對于各類器物的修復,主要憑借修復人員的個人經驗把握,文物藏品科技保護處理效果的科學評價缺乏成熟標準。古代文物藏品保護科研和修復人員嚴重不足,缺乏成熟的專業技術培訓和長時間實踐積累,因此高水平的專業人員還將長期匱乏。
此外,文物藏品保護是一門科學性和技術性很強的學問,高新技術的引進和利用顯然不足
(編輯:高晴)